中国政府采购报社主办 财政部指定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理论实务 >> 理论前沿 >> 客观回应为何反遭误读

客观回应为何反遭误读

栏目: 理论前沿 时间:2014-02-21 19:48:20 发布:测试 分享到:

客观回应为何反遭误读

 

■ 宁梓

“谈及政府采购,必遭社会媒体呛声”的一幕再次上演。近日,南京市财政局回应市民质疑政府采购“只挑贵的”时称:价格只是其中一个因素,还有质量、技术等因素,综合评分高者得。然而这种回应却遭到了不少网友和媒体的质疑:政府采购不需要“朦胧美”;政府采购仍就处在灰色地带,质量、技术等因素只是高价采购的挡箭牌等等。

对于熟悉政府采购工作而言,财政局的回答不得不说客观、专业。因为政府采购绝非大妈菜场买菜式的私人消费,而是有标准规范、制度约束的专业体系,不能单纯唯价格论。这种专业性,来自于政府采购天然的制度本性——是实现公共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的最有效手段。归根结底,政府采购花的是百姓的钱,要为百姓办事,唯价格论只可能损害公众利益,而使谋私者更加中饱私囊;对采购过程设置严格的制度规范和多方面的考量要素,不仅为恰到好处地实现采购人的需求,更是为充分发挥政策功能,助力宏观经济的发展。

然而,也恰恰是由于政府采购的专业性,构成了一扇磨砂玻璃门,让缺乏专业知识的社会公众听不懂,看不明,自然免不了一番猜忌。同时,由于政府采购具有较高的社会关注度,一些社会媒体只为“抓眼球”,而枉顾事实、不负责任的报道,也对社会公众的认知形成了误导,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采购自然也难逃呛声。这或多或少同每年“两会”期间财政预算报告面临的情况类似。

猜忌和呛声,反映了社会公众的“不信任”,说到底是政府采购的公信力问题。近年来,国内媒体先后曝光了“宝马汽车入围政府采购协议供货”、“格力空调案”、“床塌塌”、“天价电脑”、 “三无”企业中标政府采购、政府采购盗版图书等事件。种种所谓的“黑幕”不断撩拨着受众的神经,某种程度上在公众的潜意识中播下了“政府采购即腐败”的种子。在“晕轮效应”下,即使是真,也会被误读为假;即使是对质疑的客观答复,也会被认为故意藏拙的“遮羞布”。

因而,要从根本上消除呛声,需要我们真正培育和树立政府采购的公信力。其中,既包括政府采购制度的完善、执行环节的不打折扣和监管环节的严丝合缝,也包括真正建立一种社会大众乐于接受的政府采购传播生态。

责任编辑:

本文来源: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