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采购报社主办 财政部指定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理论实务 >> 理论前沿 >> 变形的“和市”

变形的“和市”

栏目: 理论前沿 时间:2014-02-21 19:45:35 发布:测试 分享到:

变形的“和市”

 

■ 梁发芾  

在远古时代,无所谓政府采购,因为君主和政府的所有开支,都可以通过纳贡,实物税和官办机构生产的产品予以满足。但随着商品经济和货币经济的发展,人们给政府缴纳的税收往往是金钱,皇室和政府需要的物品,要用现钱从社会交换。这样就出现了政府采购。当然,古代并不叫做政府采购,而是用“和市”、“和籴”、“和买”、“和雇”、“宫市”等名词表达。政府采购大概在汉朝就已经出现,而唐朝已经相当发达,宋朝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和市”、“和籴”、“和买”、“和雇”、“宫市”等名词,虽然表达的意思是政府购买,但是其内容是有区别的,意义在历史上也是有变化的。这些词语多用“和”这个词,说明交易的双方是自愿进行的,不存在强迫,大致属于公平交易。“和市”表示的就是百姓和政府两厢情愿的交易,“和买”指的是政府向百姓平价购买绵绢等丝织品,“和籴”指的是政府向老百姓平价购买粮食和草料,“和雇”是政府出钱购买老百姓的劳务。从文字表面看,政府都是要支付公平合理的价钱的。至于“宫市”,有些特殊,是唐朝的宦官,从市场为宫廷采购物品,据说起初也不是巧取豪夺,其交易也是基本公平的。

这些政府购买,当刚刚兴起的时候,往往能够做到公平合理,两厢情愿,但是,最后基本上都走样变形,成了不公平的交易,甚至变成了强迫的无偿奉献,实际上成为税收。

比如唐宋时期的“和籴”与“和买”,开头给现钱,后来就往往给一部分钱,另一部分给食盐之类顶替,甚至拿严重贬值,没有什么价值的纸币支付。在对商品的估价中,政府也会故意压低物品价格而使百姓受损。历史记载说,唐德宗有一次打猎,住到农民赵光奇家。皇帝问,老百姓快乐吗?赵光奇说,不快乐。皇帝说,今年年成不错,粮食丰收,有什么不快乐的呢?赵光奇说,由于陛下您的诏书未能取信于人。当初说“两税”之外再没有其他徭役,但是现在的徭役负担却比以前更为沉重。和籴粮食,老百姓一个钱都没有见到,还要强行收取,原来要求,老百姓把粮食送到大路边就行,现在却还让我们无偿运送到京城附近。经过数百里路途的颠簸,车坏了,牛死了,家破人亡还不能完成徭役,你说我怎么能够快乐呢?(见《册府元龟》)原来,到后来和籴不但不给钱,还要义务运输到指定的地方。

政府购买几乎白拿的典型,可以参看我们都学过的白居易名诗《卖炭翁》。因为有这样的前车之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于政府采购有一些要求,比如,要求宫廷采购市场物品,价格要比老百姓之间的交易价高出10文,禁止打着宫廷采购的名义坑害商人。朱元璋还说,如果坑害百姓的事发生,可以直接上访告状。后来,明朝还建立了一种对市场物价定期评估的制度(叫做会估),政府购买的价格,也按照市场评估价支付。不过在执行中,却仍然是弊端重重。官员要么故意压低估价,坑害商人,要么拖欠货款,迟迟不予支付,要么变成一种无偿的负担,由城市铺户“买办”。当然,在明朝时期,也有官员与商人沆瀣一气,虚抬价格,中饱私囊的事。  

政府采购,总的来说,古代政府往往将它变成了无偿税收,由百姓负担,这种情况今天已经很少见到了。

(本文摘自《新快报》,作者系财税史学者)

责任编辑:

本文来源: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