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节约粮食宣传进机关活动在京启动
全国节约粮食宣传进机关活动在京启动
本报讯 10月16日上午,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主办的“坚决制止餐饮浪费 党政机关走在前列”全国节约粮食宣传进机关活动在京启动。
活动现场发布了《〈机关食堂反食品浪费工作指南〉解读与实践》国家标准解读图书,围绕粮食安全与节约开展了学习交流,展示了中央国家机关、地方机关食堂反食品浪费的经验做法。
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表示,党政机关要在节约粮食上作表率,树牢节约观念,建设节约文化,加强宣传教育,做好日常管理,以餐桌“小文明”推动社会“大文明”。要切实加强机关食堂反食品浪费工作,从长效机制、习惯养成等方面抓起,普及有关法律、政策、制度、标准,营造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浓厚氛围。
“粮安天下”任重而道远
吃饭问题是关乎人类生存的大问题。2024年世界粮食日到来前夕,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饥饿水平连续第三年居高不下,2023年仍有约7.33亿人面临饥饿,相当于全球每11人中就有1人食不果腹。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近日撰文呼吁全球采取切实行动,全面落实作为基本人权的“食物权”。
乌克兰危机升级以来,全球粮食生产和运输受到严重冲击,由此产生的连锁反应除了供应短缺、粮价飙升,一些国家为确保自身粮食安全实施了出口禁令,从而加剧了粮食供应严重依赖进口国家的困境,全球粮食体系的关联性和脆弱性进一步凸显。此外,苏丹武装冲突可能使这个东非国家陷入“全球最大饥饿危机”;巴以新一轮冲突使得加沙至少有四分之一的家庭面临“灾难性的严重粮食不安全状况”;暴力升级使得540万海地人难以获得足够食物,该国也成为世界上严重粮食不安全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随着国际局势动荡,战乱冲突对全球粮食供应系统的冲击不断加剧。
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造成部分国家地区粮食减产,加大了全球粮食供应缺口。2023年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厄尔尼诺现象在2024年年初达到顶峰,气候变化对粮食危机的全面影响正在显现。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最新《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显示,去年极端天气让18个国家的7200万人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问题。世界粮食计划署报告预测,气候问题可能导致2050年饥饿和营养不良状况增加近20%。值得注意的是,大面积干旱造成的粮食减产正加剧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一些南部非洲国家为缓解干旱带来的影响,减轻对土地和水资源的压力,不得不对侵入人类居住区觅食的保护动物进行捕杀而引发争议。
21世纪以来,人类已经历了三次粮食危机,危机原因各异但承压最大的始终是全世界特别是低收入国家的困难群体。与发达国家食品价格上涨或选择减少相比,危机对贫穷国家困难群体来说却是朝不保夕的饥饿感、粮荒乃至由此引发的致命冲突。联合国报告显示,2022年至2023年间,西亚、加勒比和非洲大多数区域饥饿形势呈现加剧趋势,其中非洲每5人中就有1人面临饥饿。报告警告,到2030年将有约5.82亿人处于长期食物不足状况,其中一半在非洲,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零饥饿”的目标恐难如期实现。
实际上,以当下人类粮食生产能力,所有人吃饱肚子应该不是问题。联合国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人口约为80亿,谷物产量超27亿吨,足以满足每个人的基本粮食需求。粮食危机何以频发,一个国际共识就是,分配出了问题。全球粮食生产贸易高度集中在少数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手中,消费却分散在食物支出占比更高的众多发展中国家,这样就造成了全球粮食体系一边“供应过剩”“烧粮取油”、一边却“食不果腹”“等米下锅”的不公格局。2008年,全球粮价持续上涨引发粮食危机,导致饥饿、贫困和社会动荡等问题加剧,世界银行发布的分析报告指出,那次粮食危机主要是由美欧等国用“过剩”粮食开发生物燃料所致。
所谓全球粮食危机,本质上还是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危机,这种不公平的全球粮食体系背后,有着复杂的制度成因。历史上,发达国家披着粮食援助和粮食自由贸易的外衣,借机获得更大市场份额并“踢开”发展中国家通向农业强大和粮食自主的“梯子”。发达国家在鼓吹新自由主义经济效益优先的过程中将全球粮食市场进一步体系化、制度化并逐步占领发展中国家粮食市场,而后者的传统农业在发达国家享受巨额补贴的农产品冲击下逐渐瓦解并形成对粮食进口的依赖,其自身调节生产和价格以应对危机或饥荒的粮食自主能力被极大削弱……因此,从根本上改善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的脆弱局面并非易事。
粮食具有商品属性,更具战略属性。各国既要通过开放贸易多元化粮食供给渠道,也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牢牢把握粮食自主权。粮食安全是发展问题,也是公平问题。国际社会既要加强减贫合作,不断提升粮食生产整体能力,也要构建更高效、更包容、更有韧性、更可持续的农业粮食体系,确保让更多人实现“更好生产、更好营养、更好环境和更好生活”。“粮安天下”任重而道远,不让任何一个人挨饿,唯有加强国际合作、在世界范围内建立更加公平公正的粮食生产分配体系才是正途。
(本版未署名文字均据新华社)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NEG
点击排行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