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文化艺术进村 为乡村振兴赋能
全国政协委员郭蓉:
推动文化艺术进村 为乡村振兴赋能
■ 本报记者 马金眈
“文化振兴也是赋能乡村振兴。”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全国妇联执委、民建北京市文化委副主任、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声乐总监郭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推动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乡村篇。郭蓉认为,推动文化艺术进村,应促进城市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增加有效服务供给,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同时,应强化农业文化遗产、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
为此,郭蓉建议:一是开展文化艺术工作者进村计划。建议组织文化艺术工作者开展“进村”系列活动。通过组织文化艺术各门类专家走进乡村,深度感受脱贫攻坚带来的乡村巨变,为自身艺术创作寻求丰富的创作灵感,创作出既有烟火气息,又有家国情怀的文艺作品;通过走进乡村采风,与乡村文化艺术爱好者深度接触合作,帮助他们提升综合素质、策划各种具有乡村文化独特属性的节目或活动;探索启动“我为家乡代言”文艺工作者返乡赋能计划,充分发挥文艺名家的影响力,吸引带动更多的人才、资金、项目聚焦乡村,促进乡村文化事业可持续发展;鼓励文艺名家发挥乡情纽带作用,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在乡村建立工作室,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打造乡村文化名片,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带动乡村农文旅产业高质量健康发展,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二是让文化注入农副产品提升商业价值。文化艺术工作者不仅能够激活乡村文化,而且还能通过艺术手段为农副产品赋能,创造更大商业价值。这种创新方式不仅是为了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而且更是为了构建有文化含量的消费体验。另外还可以通过设计包装、创作故事及歌赋等各种艺术手法,为农产品增添独特的文化符号,赋予其更多的文化背景。这样的文化赋能让农产品不再是单纯的商品,购买农产品也变成了一次生动有趣的文化体验。艺术赋能农副产品的实践,既能提升农产品的知名度,也能延伸产业链,有效促进三产融合发展,打造艺术家、乡村、农民、消费者多赢的模式,为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探索新的路径。
三是建立农耕文明的虚拟平台和资源库。建议开展全国性的乡村文化艺术资源摸底调查,分门类进行识别评估、登记入库,涵盖乡村生产生活、物质和非物质、古代和近现代等具有保护价值的文化资源,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对农业遗产、传统技艺、手工绝活、特色美食等进行数字化影像记录、复原和保存。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点击排行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