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采购报社主办 财政部指定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理论实务 >> 理论前沿电子报 >> 当 AI “卷” 向 政 采 圈

当 AI “卷” 向 政 采 圈

栏目: 理论前沿,电子报 时间:2023-08-10 20:07:18 发布:管理员 分享到:
【摘要】

【圆桌论坛·当AI在政采】

编者按:放眼国内外,关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与治理正在逐步深入与具化。大到一个国家,小到某个行业,想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弯道超车的不计其数,政府采购领域亦是如此。那么人工智能技术在政府采购领域影响几何?未来还有哪些应用场景及实现路径?该如何平衡好政府采购领域内的技术进步、社会效益、安全合规之间的关系?本报特设专题,诚邀业内专家共同讨论与交流,为人工智能助力政府采购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当 AI “卷” 向 政 采 圈


主持人:

中国政府采购报记者     张舒慧

嘉宾: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研究二部副主任   徐致远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府法制研究中心主任      于  安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马  亮

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     何红锋

山东省济南市政府采购中心处长     郭召军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各位专家在百忙之中参加本期的圆桌论坛。习近平主席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上指出,“谁能把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经济发展机遇,谁就把准了时代脉搏。”在时代的浪潮下,人工智能的风“卷”向政采圈。作为财政支出管理的“三驾马车”之一,政府采购也无疑抓住了风口,赶上了时代。纵观政府采购近年来的改革历程,可以看出,人工智能为政府采购提供了虚拟劳动力、解放了大脑,两者并非是简单相加而是从碎片化应用、单向助力到多元化应用、互相助力的深度融合。本期圆桌论坛有幸邀请到五位专家一起畅谈人工智能在政府采购领域的今天,展望人工智能在政府采购领域的明天。

渐进式融入多种场景

主持人:请问现阶段我国政府采购领域如何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在政府采购领域还有哪些应用场景?

郭召军:人工智能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要推动力。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各行业领域也在进行不同层次的智能化升级。我国政府采购领域应用人工智能较多的是采购大数据分析、身份识别等场景,涉及教育、医疗、智慧城市、气象、电力等多个行业。

未来,可能会有两方面应用场景的拓展。一是为决策提供数据分析和未来预测。继续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在大数据分析领域的应用,通过采集来的交易数据,并结合计算模型,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从而预测未来经济发展趋势,为决策助力。

二是提供标准化服务。目前,由于各地市电子化采购流程和标准不一,如何在复杂多样的采购过程中把握重要信息,对采购人和供应商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建立统一的采购流程,获取标准化的采购数据,使电子化采购从数智化到智慧化进阶。

徐致远:人工智能技术未来在政府采购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场景。一是编写采购文件。人工智能根据采购人和供应商的需求,瞬间自动生成高质量的招标文件、投标文件、合同文本等,从而部分或全部替代人工编写采购文件的工作。

二是评标评审。基于海量的数据积累,人工智能将拥有较为准确的判断功能,能对客观指标作出准确判断,并在经过大量训练后,也能对主观指标作出一定的判断,从而部分或全部替代评标评审专家的工作。

三是监督采购活动。将人工智能技术与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相融合,实时监测采购活动中的异常行为,在进行分析判断后作出监管指令,实现对采购活动的自动监管。

四是自动驱动和管理采购流程。人工智能基于采购人偏好、潜在需求、市场变化、价格走势等,直接向采购人提出精准的采购建议,从而节省采购时间与成本。

在我看来,人工智能融入政府采购是渐进式的,从开始的人工智能辅助人工,到人工辅助人工智能,最终可能到人工智能替代人工。如此一来,采购活动的组织主体、操作主体、责任主体将可能全部由人变为人工智能。同时不可否认的是,人工智能融入政府采购的程度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程度、市场接受程度、法律认可程度相关,其在政府采购中的应用是一个长期的、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

何红锋:理论上,所有的政府采购环节都可能被人工智能替代。以招标为例,从开标、唱标到投标文件的审查、投标人资格预审(资格后审),甚至到评标,都有可能被人工智能替代。而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需要有专业的人工智能技术方面的专家对此进行研究,同时相关的研究成果能够被法律认可,被采购人采纳,被监督机构认同。

挑战与机遇并存

主持人:请问未来应用场景的实现路径可能面临哪些困难与挑战?对此您有何建议?

于安:可以从现在和将来两方面进行考虑。

在现行制度下,政府采购的工作重点主要在竞争性缔约上,包括供应商资格审查、供应商竞标、专家评审、采购人决策、合同履行管理和验收等。这些工作都是以信息为基础进行的。在数字化采购中,大数据将逐渐成为有效信息的主要来源,在信息的处理上可以采用人工智能的方式,以此来提高采购的决策效率。但是通过大数据来形成决策的有效信息,需要有制度上的回应和依据,这就需要在法律的修订和制定新法中加以考虑。

在将来的制度中,要整体考虑基于数字经济的市场供给。现行制度是针对批量性、规模化的通用品采购设计的。在未来的数字经济中,由于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在制造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可以使政府的需求和供应商的供给直接对接。如此一来,很多现行概念可能都要随之作相应改变。总之,政府采购制度一定要适应数字经济的变化。基于数字经济形成的新市场条件下应当有怎样的采购竞争,还需进一步讨论。但不管怎样,透明度是第一位的。

徐致远:实现人工智能与政府采购的深度融合,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困难和挑战。一是技术层面,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机构要构建与政府采购需求相适应的算法,进行大量的数据积累与训练,设计开发相应的工具软件,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员、时间和试错成本,这些对于开发机构而言,是不小的挑战。二是制度层面,现行政府采购制度体系是围绕纸质化采购和电子化采购情境进行构建的,其规范的核心是人的行为,而在人工智能技术条件下,制度规范的主体更多是人工智能技术。因此,如果要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则有必要将整个政府采购的制度架构根据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需要作出相应调整,而这对于立法和执法机关而言,同样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对此,建议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及其在政府采购领域的推广应用,积极运用市场化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开发机构的积极性,推出全新的“人工智能技术+”政府采购平台、软件,满足在人工智能技术条件下的政府采购需求。针对人工智能技术特点,坚持鼓励与规范并重的原则,及时对政府采购相关制度进行调整与完善,为人工智能技术在政府采购领域的深度应用营造良好的制度空间。

马亮:当前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在应用中面临的挑战是相关技术及其依赖的数字基础设施都掌握在平台企业的手中,而其中还有境外企业。由于不具备相关的技术开发能力,监管部门、采购人等更多是作为用户去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若想真正实现政府采购数智化转型,挑战较大。与此同时,不少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应用时往往会收集用户数据,这可能带来数据泄露等数字安全的风险问题。

因此,一是建议国家和省级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开发和维护政府采购领域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平台,为市县采购提供技术支持,避免各地重复建设而带来的资金浪费和安全隐患;二是建议加强政府采购领域的人员培训,提升领导干部对政府采购数智化转型的理解力,为更好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供支撑。

郭召军:人工智能是一门极富挑战性的学科,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必须懂得计算机知识、心理学和哲学等。在政府采购中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要求采购当事人对计算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由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这种复杂工作的理解是不同的,因而既懂信息化技术又懂政府采购的复合型人才相对较少,业内对此需求很大。

另外,由于前期信息系统投入较高,而新产品和新技术在不断涌现,因此系统更新换代的成本较高。加上“数据孤岛”等问题,导致各地、各部门数据难以互通或数据重复。

此外,新技术的应用离不开一系列行之有效并能行稳致远的政策作为导向。政府采购领域的电子化改革百花齐放,但仍缺失国家层面关于电子化采购的政策制度。若不改变这种现状,恐怕很难解决行业现存或即将出现的挑战。

因此,建议做好顶层设计,协调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培养专业化人才,统筹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推进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的规划和建设。

何红锋:一是技术上的困难和挑战。这一问题要靠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来解决。二是法律上的认可。这需要修改法律,如能否接受人工智能技术的审查及评审结果等。三是人类观念的改变。这是因为人类观念的改变往往滞后于技术的进步。

有待形成规范有序的制度体系

主持人:技术进步带来的社会效益是显而易见的,那么该如何平衡好政府采购领域内的技术进步、社会效益、安全合规之间的关系?

何红锋:总体来讲,技术进步、社会效益、安全合规三者在技术进步中是一致的。一般而言,技术进步都能带来社会效益,关键是安全合规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

以政府采购评审而言,当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还较为初级时,可能无法完全替代人工评审工作,其评审结果自然无法保证准确性。而当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到了高级阶段时,不但可以替代人工定量的评审,还可以替代人工定性的评审。在这个时候,其安全合规反而会超越人工评审,这是因为人工智能技术既不会接受贿赂,也不会有人类的主观偏见,更不会发生计算错误。同时,法律制度也是保障人工智能技术在政府采购中应用安全合规的必要条件。

于安:在人工智能应用与评审专家评审作用的关系上,还是考虑辅助决策的原则。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精神,在政府采购决策中可以引入人工智能,但是作用仅限于辅助决策,即对评审专家和采购人的相关工作提供支持,以提高评审专家和采购人的工作效率。

徐致远:在社会效益层面,要解决好相关机构和人员的转型问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逐步替代人工,数量庞大的政府采购代理机构、评审专家等都将面临巨大的转型压力。

在技术进步层面,要解决好人工智能技术的监管问题。在政府采购中,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活动的替代,监管的重点将变为算法、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处理、存储和传输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特别是避免人工智能技术引入现实世界的偏见,进而产生歧视性结果或决策。

在安全合规层面,要解决好可能引发的垄断问题。人工智能技术具有筛选和推送潜在供应商的功能,但其根据算法推荐的潜在供应商具有较强的同质性,若采购人仅从其推荐范围内选择供应商,将导致中标结果的集中化,使市场呈现“马太效应”(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两级分化格局,推动形成事实上的垄断,这与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导向是相悖的,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为此,一要加强对政府采购领域各类主体特别是代理机构的政策引导,使其尽快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需要,打破原有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通过延伸服务链条、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升级和转型发展。

二要深化人工智能技术伦理、安全风险、公平竞争等方面的研究,在对其进行审慎监管的同时,形成一套导向明确、规范有序的人工智能技术治理规则体系,使其更好地为实现政府采购的制度目标和价值理念服务。

未来应用前景广阔

主持人:人工智能技术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各位专家如何看待其在政府采购领域的应用前景?

马亮:人工智能技术在政府采购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比如,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采购人精准选择最合适的供应商,更好地实现供需匹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信息推送,可以让供需双方都能够及时、精准地获得最相关的政府采购信息。人工智能技术也可以辅助起草招投标文件并进行纠错,减轻相关工作人员的负担并降低人工成本。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监测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发现潜在的风险并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徐致远:从最新一轮国际公共采购规则的修订情况来看,积极运用新兴技术来不断提高采购效率和效益,是公共采购制度机制改革的方向之一。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当前新兴技术的代表,被引入政府采购领域,并实现与政府采购的融合发展,也是大势所趋。我国人工智能技术起步相对较晚,在算法、数据资源和技术积累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但基于我国在电子化采购方面的技术沉淀和成功应用,以及广阔的采购市场、海量的数据支撑,相信人工智能技术将逐步应用于采购文件编写、评标评审、采购活动监管等各个环节,最终实现对整个采购流程的驱动和管理,在我国政府采购领域发展出多样化和系统化的应用形态。

总之,人工智能与政府采购的融合发展属于较前沿的课题,谁能率先取得突破,谁就能在未来构建新的国际公共采购规则、技术标准方面赢得主动权。因此,建议加强对人工智能与政府采购融合发展有关问题的关注和前瞻性研究,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参与、金融支持、试点探索,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在政府采购领域应用的落地。

主持人:感谢各位专家提出的真知灼见!今天的圆桌论坛硕果累累,希望能为我国政府采购智能化、数智化提供有益参考。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本文来源:中国政府采购报第1268期第3版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