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字化转型为政采“善治”添翼
让数字化转型为政采“善治”添翼
——访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鞠树文
■ 本报记者 昝妍
从全面数字技术嵌入搭建完成“全区一张网”政府采购云平台,到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提供全方位、无死角、无障碍的“一站式”政府采购纠纷服务,再到新增政采数字化电子发票协同服务,打通政采合同签订、电子发票开具、采购支付管理间的链路……不到四年时间,数字化转型的势能在内蒙古政采领域不断释放。“政采数字化转型,技术仅仅是工具,关键变量在于治理理念,落脚点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鞠树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内蒙古政采数字化转型在经历浅水区的摸索,积累了初见成效的经验后,正面临更深层次的挑战。如何推动政采高质量发展,从而形成政采“善治”新格局,是数字化转型步入“深水区”,财政部门最为关心的工作之一。
“‘善治须达情,达情始近人。’区别于传统管理,‘善治’在管理目标上强调以人为本,在管理手段上强调柔性之治,在管理主体上注重多元主体共同参与。”鞠树文指出,数字化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政采“善治”,要以政府采购各方需求为根本,借助数字技术加持,提高财政部门决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提升服务的精准性和便利性,强化监管的时效性和灵敏性,从而营造更为公平公正、竞争有序的政府采购营商环境。
数字决策成为精准治理新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数字技术无疑是当前提高治理能力水平的重要手段。数字技术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载体作用,更多的是数据整合后决策能力的有效输出。”据鞠树文介绍,内蒙古政府采购云平台建设运行以来,财政部门按照主体类型分类整合数据信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利用时序模拟算法,分析每一项政策执行效果,对政府采购政策发布前后数据模拟推演进行对比,量化评估各类主体政策落实情况与变化。如为了不断优化政府采购领域营商环境,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根据政策落实情况,不定时更新政府采购常见违法违规行为清单,清理政府采购活动中妨碍公平竞争和不平等对待内外资企业的规定和做法。
“大数据、云计算既要为财政部门‘善治’提供技术支持,也要为其他采购主体输出科学决策。”鞠树文表示,下一步,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将考虑加大数据分析应用力度,准确反映市场供给能力和供应商竞争现状,为采购决策和供给决策提供相关数据支持。
数据赋能推动服务更“好办”更“快办”
“政府数字化转型是实现服务型政府的必经之路。”鞠树文告诉记者,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已在互联网云端部署政府采购全流程业务“网上办、一次办”,各类采购主体所有业务实现“一网通办”,这些措施有效规避了市场主体重复申请、提交材料等繁琐重复的流程,为市场主体提供了便利化服务。同时,激发了市场主体共同参与政府采购事项治理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为了更好地厚植培育市场主体成长的土壤,让市场主体真切感受到优越的营商环境,今年起,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再次以应用为牵引,以数据为驱动,用数据的空间传递代替市场主体的奔波,明确对涉及供应商、代理机构、评审专家、预算单位的登记、入库管理等政府采购事项实行“一件事一次办”,以期进一步提高政府采购服务便利化水平。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为民营经济、民营企业继续‘站台’,其中提出,‘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构建亲清政商关系。”鞠树文介绍,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近年来一直将政采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视为己任,出台多项有力举措为民营企业“撑腰”,如在“全区一张网”政府采购云平台中开设了“政府采购金融服务”模块,依托政府采购合同,打通银企融资通道,帮助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移开融资困局“绊脚石”。
“数据铁笼”为监督精准导航
“政府数字化转型可以最大化地提升执法效率,消除监督盲点,规范市场自由裁量权。” 鞠树文充分肯定了数字技术对新型监管机制的支撑作用。据了解,目前内蒙古政府采购云平台的监督预警子系统将政府采购各项法规、政策的具体要求,转化为监管部门对采购人、代理机构、评审专家、供应商行为的约束,通过在采购预算、采购公告、采购计划、电子交易、履约验收等业务环节设置预警规则,对各类采购主体的采购行为实施自动预警、“亮灯”管理,实现了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有效提升了财政部门监督的时效性和灵敏性。
采访中,鞠树文还告诉记者,从2020年初到2022年底,内蒙古自治区全区共产生政府采购业务数据1015060笔,财政部门通过基于云的数据管理系统对一些疑点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发现政府采购中仍存在一些较为隐蔽的违规违法行为。针对这些行为,内蒙古财政厅今年将择机开展政府采购领域专项治理工作,一方面,运用多源数据为各类政府采购市场主体精准“画像”,强化风险研判与预测预警;另一方面,通过多维叠加对比、分析可疑数据,将很多看似无关的单一行为聚集起来再挖掘其深层次关系,如是否存在“抱团交易”“恶意诽谤”“恶意串通”等,以此达到规范行为、强化结果导向、严肃财经纪律的目的。
此外,呼和浩特、鄂尔多斯、包头市去年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尝试政府采购跨省远程异地评标,实现实时交互和评审现场记录,评标结果和评标报告由系统自动生成,全程留痕,可查可溯。如此一来,既有效地解决了自治区部分地区、部分行业专家资源匮乏与项目评标评审需求之间的矛盾,又遏制了政府采购交易过程中外部因素对评标评审活动的影响,把不良评审行为关进制度笼子,进一步为市场主体营造公平、公正、阳光的评审环境。下一步,财政部门将继续拓展评审品目和领域,以及跨行政区域的异地评标范围。
“数字化转型的‘风暴’让内蒙古政府采购治理正努力进入一个正向循环。”鞠树文解释道,数据赋能提升了政采监管效能,监管效能的提升又挖掘出更多的场景化应用,而这些应用又推动了更多便民事项落地,便民服务的进步又提升了治理水平和数字化转型。鞠树文希望,终有一天,当群众谈及内蒙古政府采购时,“善治达情”是他们的第一印象。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点击排行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