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货里不仅有年味,更有责任
【记者观察】
年货里不仅有年味,更有责任
■ 本报记者 杨文君
春节的脚步渐至,年味渐浓,某科技集团的员工小王近日正在单位“安排”的手机平台上选购年货。而小王有所不知,很多单位发放的年货都是通过政府采购而来的。
记者打开中国政府采购网搜索发现,年货项目不在少数,而且很多单位早在3个月前就开始筹备年货了。
购物车里都有什么
和大家印象里的年货一样,许多单位的年货购物车里装有柴米油盐、干果蜜饯、生鲜熟食。比如,上海交通大学工会2023年春节慰问教职工年货礼包采购公开招标公告显示,中标供应商需提供预制菜品、休闲零食、床上四件套;海口市总工会2023年“迎春送福”普惠活动则通过竞争性磋商采购5000份年货礼包和5000份干货礼包。
除了美味年货,购物车里还有很多服务类项目,多地针对春节假期筹备了“嘉年华”活动。
就在上个月,四川省绵阳市商务局发起了“第26届中国(四川)新春年货购物节绵阳特装馆设计搭建服务”项目的“征集令”。中标供应商需完成购物节绵阳特装馆设计搭建、运行维护、拆除,企业海报设计制作,以及参展企业组织协调、疫情防控、现场组织、拍照摄影、参展成效统计和活动总结等工作。展区面积约300平方米,展位数量约40个。
据了解,该项目已完成采购。第26届中国(四川)新春年货购物节正在火热进行中,本届年货节以“家乡味·中国年”为主题,来自重庆、云南、黑龙江、辽宁、浙江、福建、湖南、四川等20余个省(市)和全球30余个国家和地区共800余家中外企业参展,涵盖酒类饮品、特色食品、农产品、文创工艺品、生活家居等上万种品类,展会期间还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优质实惠的促销活动,活跃节日市场,是一场重要的稳经济、促销费的年货活动。
不只在四川,其他地方也发布了年货节的服务采购项目公告。2022年12月11日,江西省上饶市总工会发布了“迎新春·惠职工·促消费”年货节形象展位及舞台设计搭建项目的竞争性磋商公告,征集供应商搭建迎新春大舞台;2022年12月14日,福建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委托代理机构对“一县一周 特产惠农”系列展销会布展和“福建供销农产品年货嘉年华活动”布展项目组织竞争性谈判,准备抓住岁末年初的好时机,启动一波农产品消费活动。
从线下走到线上,上个月末,四川省达州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巴山食荟地铁抖音年货节广告服务竞争性磋商公告发布,该地希望借流量换力量,欢天喜地过大年。
北京市商务局早在去年11月就委托北京汇诚金桥国际招标咨询有限公司发布了招标公告,要求中标供应商围绕岁末年初消费旺季的有利时机,结合消费市场需求和传统节假日消费热点、特点,集聚优质商品和服务消费资源,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各类平台营销形成“组合拳”,打造多项具有北京年味儿的城市特色消费活动,组织开展为期1个多月的“2023北京年货节”活动。
目前,“2023北京年货节”已全面启动。本次活动是北京消费季跨年重点活动,以“温暖城市·温馨过年”为主题,包含“京星之选”“京京有味”“京新有young”“京年有戏”四大活动板块,将持续到2023年2月5日,预计活动覆盖8个区,60余个重点商圈,参与企业门店不少于2000家,活动宣传及实施覆盖人群超过3000万人次。同时,京东、阿里巴巴、苏宁易购、什么值得买等线上平台公司相继助力,形成“国内+国际、线上+线下、文化+消费”联动的生动格局,打造具有北京年味儿的城市特色消费活动。
年货采购的背后是什么
小王给七大姑八大姨选购了北京稻香村的点心、干果、五谷杂粮大礼包,总计789元。他对记者说:“3年没回家了,这次回家,多给家里人买点东西。”
近年来,受疫情等超预期因素冲击,我国经济面临压力测试。如何提振信心、稳定经济增长成为当前和今后我国经济运行的重要课题。前不久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这不仅是因为消费的核心支柱作用,更是因为疫情期间,消费场景屡受冲击,消费领域遭遇了“非对称性冲击”。
年货采购里不单承载着浓浓的乡愁,更承载着稳经济、促消费的重任。以“2023北京年货节”采购项目为例,该项目通过政府采购的途径组织相关平台、企业构建年货节矩阵,刺激民间消费,巩固我国经济回稳向好态势。
负责该项目采购的有关工作人员表示,“2023北京年货节”旨在抓住岁末年初消费旺季的有利时机,根据消费需求和传统节假日消费热点、特点,通过“年货市集”“过年美食”“老字号传承”“过年娱乐”及宣传推广等多种方式开展形式丰富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活动,促进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的恢复。
不过,近日也有专家表示,老百姓愿不愿意消费取决于腰包鼓不鼓。如何让老百姓更有实力消费?对此,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萨认为,首要就是要把蛋糕做大,让1.6亿市场主体能够赚到钱。
在这方面,政府采购作为财政支出的“三驾马车”之一,本身在扩大消费、助推经济发展方面可发挥较大的作用,或弥补民间消费不足,或充盈消费总量。
上世纪90年代末、本世纪初,我国经济出现了需求不足的问题,老百姓消费欲望降低,银行存款却在不断增加,社会购买力低迷,经济增速受限。为应对这一情况,我国采取政府举债和增加政府投资的方式,将民间潜在的购买力转化为政府的现实购买力,这一举措在应对危机和维护经济稳定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出现,以微观主体利益为出发点的民间采购收缩,引发社会整体消费需求的缩减,经济衰退迹象显现。为此,国务院当年提出了扩大内需的10项措施,包括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在这10项措施中,除了增值税改革和金融政策外,其余8项均涉及政府采购。
2021年,我国政府采购规模已达到3.64万亿元,占GDP的3.2%。同时,随着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的不断释放,75%以上的政府采购合同金额流向了中小企业;超过300亿元的政府采购资金帮助脱贫县的近300万农户巩固了脱贫成果。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徐焕东告诉记者:“政府采购作为财政政策工具之一,是有宏观经济调节功能的,通过调节,使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达到平衡。在当前内需不足的情况下,一方面要刺激民间消费,另一方面要靠政府采购,集中力量办大事。”
无论是在线上还是线下,无论是您自掏腰包还是共享政府采购成果,这个春节,您准备好“血拼”了吗?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点击排行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