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采购报社主办 财政部指定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实务操作 >> 专家解读框架协议采购方式管理暂行办法实务操作(探讨)电子报 >> 110号令与其他相关法律规范的衔接适用

110号令与其他相关法律规范的衔接适用

栏目: 专家解读框架协议采购方式管理暂行办法,实务操作(探讨),电子报 时间:2022-02-24 20:03:05 发布:管理员 分享到:
【摘要】

聚焦框架协议

110号令与其他相关法律规范的衔接适用

■ 赵路

《政府采购框架协议采购方式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110号,以下简称110号令)将于3月1日起施行。110号令与其他相关法律规范如何衔接适用,是政府采购工作即将面临的问题。笔者希望通过本文,与政府采购相关从业人员探讨分析,共同解决110号令与其他相关法律规范的衔接适用问题。

110号令与民法典的衔接适用

110号令所规定的框架协议应理解为预约合同,即为了订立本约而做准备的合同,受民法典第四百九十五条的规制。民法典第四百九十五条规定:“当事人约定在将来一定期限内订立合同的认购书、订购书、预订书等,构成预约合同。当事人一方不履行预约合同约定的订立合同义务的,对方可以请求其承担预约合同的违约责任。”在框架协议采购中,第一阶段签订的框架协议是预约合同,第二阶段授予的政府采购合同是本约合同。任何一方不履行框架协议约定的订立合同义务的,依民法典第四百九十五条规定,应承担框架协议的违约责任。

与民法典规定的预约合同相比,框架协议不具有典型性。在框架协议采购中,第一阶段签订框架协议的当事人和第二阶段签订政府采购合同的当事人可能不同。两阶段主体不一致,会导致追究框架协议违约责任出现障碍。例如,当框架协议签订主体为集中采购机构和生产厂商,政府采购合同订立主体是采购人和代理商时,如果严格适用民法典第四百九十五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预约合同约定的订立合同义务的,对方可以请求其承担预约合同的违约责任”的规定,当采购人或代理商不履行订立合同义务时,由集中采购机构或生产厂商承担框架协议的违约责任,显然不合理。实践中,如果框架协议采购两阶段参与主体不一致,关于出现违约情形如何承担违约责任的问题,建议在框架协议中预先约定。另外,110号令第三十七条规定的“鲶鱼效应”条款,允许采购人在特殊条件下将政府采购合同授予非入围供应商,有条件地突破了框架协议的当事人范围与合同相对性。

110号令与政府采购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衔接适用

110号令是政府采购法及其实施条例的下位法。110号令第一条规定,为了规范多频次、小额度采购活动,提高政府采购项目绩效,根据政府采购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本办法。因此,政府采购法及其实施条例是110号令的制定依据。110号令属于部门规章,是政府采购法及其实施条例的下位法。根据立法法第八十八条的规定,法律、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规章。110号令所规范的政府采购活动,也应遵循政府采购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

110号令属于政府采购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的“国务院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认定的其他采购方式”。根据政府采购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政府采购方式包括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询价及其他方式。因此,框架协议采购属于法定的第七种采购方式。

110号令设定的部分法律责任需依政府采购法及其实施条例处理。110号令第四十四条规定:“违反本办法规定,经责令改正后仍然影响或者可能影响入围结果或者成交结果的,依照政府采购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处理。”该情形系指依政府采购法第七十三条、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第七十一条相关规定处理。110号令第四十五条规定:“供应商有本办法第十九条第一款第一项至第三项情形之一,以及无正当理由放弃封闭式框架协议入围资格或者退出封闭式框架协议的,依照政府采购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追究法律责任。”该情形系指依政府采购法第七十七条、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第七十二条相关规定处理。

110号令与财政部87号令的衔接适用

封闭式框架协议公开征集程序按照《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87号,以下简称87号令)规定的程序执行,110号令另有规定的除外。110号令第九条第二款规定:“封闭式框架协议的公开征集程序,按照政府采购公开招标的规定执行,本办法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因此,110号令原则上是以87号令规定的政府采购公开招标程序来执行封闭式框架协议公开征集程序的,包括招标、投标、开标、唱标、评标等,110号令另有规定的除外。

在封闭式框架协议公开征集程序中,110号令“另有规定”包括多种情形。根据110号令第二十七条规定,框架协议征集单位可以确定多个供应商为入围供应商,而不是87号令要求的只能确定一个中标人。根据110号令第二十七条规定,确定第一阶段入围供应商时,参加竞争且实质性满足要求的供应商至少为两家,而不是87号令规定的合格供应商至少为3家。根据110号令第十八条规定,第一阶段入围的供应商和第二阶段实际签约的供应商可以不是同一人,入围供应商可以委托一家或者多家代理商,按照框架协议约定接受采购人合同授予,并履行采购合同,而不是87号令规定的中标人和签约供应商为同一人。根据110号令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确定第一阶段入围供应商的评审方法是价格优先法和质量优先法,而不是87号令规定的最低评标价法和综合评分法。根据110号令第二十四条规定,供应商只能用一个产品参加竞争,而不是87号令规定的允许多个产品竞争。

110号令与财政部74号令等非招标管理办法的衔接适用

110号令设定的框架协议采购方式为第七种政府采购方式,与四种非招标采购方式(竞争性谈判、询价、单一来源、竞争性磋商)并无衔接关系,“公开招标转竞争性谈判”“公开招标转单一来源”等情形在框架协议采购方式中并不适用。因此,110号令与《政府采购非招标采购方式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74号,简称74号令)《政府采购竞争性磋商采购方式管理暂行办法》没有关联。

110号令与财政部94号令的衔接适用

在框架协议采购的两阶段,供应商均可依据《政府采购质疑和投诉办法》(财政部令第94号,以下简称94号令)的规定提出质疑和投诉。

框架协议采购的质疑与投诉如何进行,110号令未对此作出明确规定。在财政部答记者问中,相关意见为:在框架协议采购的两阶段,供应商均可依法提出质疑和投诉。

因此,供应商在框架协议采购的两阶段提出质疑、投诉,应按照政府采购法及其实施条例、94号令等相关规定执行。需要注意的是,第一阶段的质疑答复主体应为征集人,第二阶段的质疑答复主体为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

在合同授予阶段,如采用直接选定方式确定成交供应商的,根据110号令第三十五条规定,并无逐笔发布成交公告的要求。供应商无法及时获知直接选定的成交结果,也就不能对直接选定的过程提出质疑投诉。

110号令与《政府采购信息发布管理办法》的衔接适用

110号令规定的公告信息与《政府采购信息发布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101号,以下简称101号令)规定的“政府采购项目信息”不完全相同。

110号令规定的公告信息包括:第一阶段的征集公告、入围结果公告、入围信息公告、入围供应商退出公告;第二阶段的成交结果单笔公告、成交结果汇总公告。101号令规定的政府采购项目信息为,“依照政府采购有关法律制度规定应予公开的公开招标公告、资格预审公告、单一来源采购公示、中标(成交)结果公告、政府采购合同公告等政府采购项目信息”。

101号令对需公开的政府采购项目信息进行了列举式规定,110号令规定的框架协议采购公告信息与101号令所列举的事项不完全相同。因此,并无明确规定要求110号令规定的公告信息需按101号令的规定进行政府采购信息发布。

110号令规定的公告媒体与101号令规定的公告媒体不同。

根据110号令第四十八条规定,除110号令第三十五条规定的“成交结果单笔公告”可以在省级以上财政部门指定的媒体上发布,也可以在开展框架协议采购的电子化采购系统发布之外,其他全部公告信息均应当在省级以上财政部门指定的媒体上发布。

101号令第八条规定:“中央预算单位政府采购信息应当在中国政府采购网发布,地方预算单位政府采购信息应当在所在行政区域的中国政府采购网省级分网发布。除中国政府采购网及其省级分网以外,政府采购信息可以在省级以上财政部门指定的其他媒体同步发布。”

因此,110号令规定的公告媒体与101号令规定的公告媒体不一致,这进一步说明,并无明确规定要求110号令规定的公告信息需按101号令规定进行政府采购信息发布。

110号令与《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的衔接适用

《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102号,以下简称102号令)第二条规定:“本办法所称政府购买服务,是指各级国家机关将属于自身职责范围且适合通过市场化方式提供的服务事项,按照政府采购方式和程序,交由符合条件的服务供应商承担,并根据服务数量和质量等因素向其支付费用的行为。”102号令第九条规定:“政府购买服务的内容包括政府向社会公众提供的公共服务,以及政府履职所需辅助性服务。”

110号令第三条规定了框架协议采购的适用范围,其中“本部门、本系统行政管理所需的法律、评估、会计、审计等鉴证咨询服务”“为本部门、本系统以外的服务对象提供服务的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与102号令“政府购买服务”的内容有一定的重合,对于此部分采购,应同时适用110号令和102号令。

110号令与《政府采购需求管理办法》的衔接适用

《政府采购需求管理办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由集中采购机构组织的批量集中采购和框架协议采购的需求管理,按照有关制度规定执行。”

110号令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规定了框架协议采购需求制定和采购需求调查的内容。

因此,框架协议采购需求管理不受《政府采购需求管理办法》规制,应按政府采购法及其实施条例、110号令相关规定执行。

(作者单位:北京盈科沈阳律师事务所)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本文来源:中国政府采购报第1126期第4版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