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体制突破政令不通 构建机制留住政采精英 确保共享守护整合初心
【贯彻落实国办发[2015]63号文四周年回眸④】
畅通体制突破政令不通
构建机制留住政采精英
确保共享守护整合初心
■ 本报记者 杨文君
“仅就政府采购与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而言,多头管理、人才流失、资源浪费等问题层出不穷,这也是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采访中,许多业内人士给出了这样的意见。
各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模式千姿百态,无论是旁观者还是当局者都深感迷茫。然而,“道路千万条,初心第一条。”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是应改革而生,随改革而变,其在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提高行政监管和公共服务水平,推进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建设方面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也应在改革中逐步解决,让交易平台整合朝着正确的方向纵深推进。
畅通交流渠道,夯实体制基础
“以往,财政部门可以将上级制发的政府采购政策文件传达给集采机构。现在,集采机构并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同时衍生出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办公室等机构,难道要把相关政策文件传达给交易中心和监管局、监管办?”某政府采购从业者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上述困惑并不是个例。多头管理、政出多门是各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中出现的共性问题。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中心、公共资源交易研究中心教授王丛虎表示,政令畅通、上情下达是政策执行的基础。我国行政体制中的“职责同构”仅对上级部门发布的政策执行有效。目前,不少地方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实践中,的确出现了一些政策传达和执行不畅通的问题。以政府采购与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整合为例,财政部门如果对政府采购代理机构以外的机构进行业务指导,显然从体制上说不通。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此类问题,在保证平台整合的合法性基础上,确保政府内部政策传达及执行的畅通无阻。
“这是典型的权力缺位、越位、错位。”南京审计大学副校长裴育认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未来的改革方向仍应是各行政主管部门的“归位”,既要按照交易平台的规则履行职责,又应坚守各领域的专业交易规则。
“各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的历程中出现种种问题,根本原因还是对平台概念认识不清,同时缺乏统一的规范。”海南菲迪克招标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彭时明建议,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应从顶层设计上把交易平台的定义明确下来,同时予以指导。具体到操作层面,可在地方进行试点,空对空讲理论行不通,还得实打实抓实践。
稳住人才队伍,保证操作专业
“我们单位的小张业务能力特别强,前些日子被一家社会代理机构高薪挖走了。”东部某省政府采购中心的相关负责人说。
“感觉做业务没啥前途,我想努力当个管理者。”某一线政府采购业务员说道。
“现在我们采购中心与其他机构整合了,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编制有限,人员富余,我很担忧自己的发展前途。”
……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中,人才流失现象已见端倪,在政府采购领域尤为凸显。
对此,裴育认为应一分为二地看待。“市场经济环境下,人才流动属于正常现象,也是值得鼓励的。而集采机构与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后,保障其运转的基本公共服务职能被交易平台所取代,集采机构自然会出现人员富余现象。”
“但是,如果出现大面积的人才流失,尤其是专业性人员的流动,各部门则应予以高度重视。”王丛虎指出,譬如,一些集采机构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过程中就发生了采购人才的大量“跳槽”。政府采购相对于行政机构或事业单位的其他工作岗位而言,其专业性、技术性、政策性更加突出。可以将政府采购岗位看作公共政策执行与落实的“最后一公里”,而“最后一公里”跑得怎么样直接关乎政策效果。因此,大面积的人才流失值得关注。
编制少、经费缺,活力、动力不足,加之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工作被认为是“纯服务性”的工作,技术含量不高,这是记者经采访归纳出人才流失的几大原因。
上海市财政局政府采购管理处副处长王周欢建议,引入绩效考核机制,打破区域限制,让集采机构同市场上其他主体进行良性竞争。从长远来看,这是必要的,对集采机构而言也并非坏事。另外,从改革需要来讲,未来还是要做好这方面的制度安排。
对于上述意见,业内专家也都表示认可。他们认为,一方面,要正视和肯定各级集采机构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人才的合理流动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趋势。能够走出去,并获得更好的发展,这说明各级集采机构在人才培养或锻炼人的专业能力方面是过关的。另一方面,要重视人才的晋升问题。各级集采机构汇聚了一大批业务骨干,如何保证他们安心工作、并能得到应有的回报是应当考虑的重要问题。比如,实行专业技术职称或非领导型职务的职级晋升制度等,都不失为留住“政采精英”的好办法。
“总之,突破集采机构工作人员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构建一套激励约束机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路径。”深圳市公共资源交易委员会办公室汪泳指出。
减少资源浪费,确保平台共享
根据《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工作方案》(国办发[2015]63号,以下简称63号文)要求,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目标是:2016年6月底前,地方各级政府基本完成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工作。2017年6月底前,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规则统一、公开透明、服务高效、监督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基本实现公共资源交易全过程电子化。在此基础上,逐步推动其他公共资源进入统一平台进行交易,实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从依托有形场所向以电子化平台为主转变。业内专家指出,其所涉整合的资源具体包括公共资源交易信息、信息系统、专家、场所等。然而,自63号文执行以来的四年间,打造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全国一张网的美好愿望却撞上了资源闲置、重叠与浪费的现实。
“不同网络科技公司做的信息系统平台技术标准不一,相互之间难以衔接;即使能够对接,也难以实现共通共享。不得已,多数时候只能放弃原来的系统,而重新建设新的平台。”负责为一些地区搭建公共资源交易系统的某服务供应商负责人指出。
事实上,这位负责人所说的现象只是“冰山一角”。误解或曲解进场概念,一味推崇有形的交易场所,楼堂馆所拔地而起;受利益驱动,县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如火如荼,平台层级叠床架屋……不少地区罔顾63号文的相关规定,对各类资源的整合越走越偏。
以平台层级整合为例,据了解,目前,中部某省连各县都建立了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同时成立了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业界对此认识不一。湖北省汉川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倪剑龙认为,县级政府采购中心与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缺乏上位法的依据。按照63号文的要求,县级政府不再新设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已经设立的应整合为市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分支机构;个别需保留的,由省级政府根据县域面积和公共资源交易总量等实际情况,按照便民高效原则确定,并向社会公告。从现实情况来看,县级交易平台的存在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如在内蒙古等地,其一个自治州与下辖的自治县相隔几百公里,如果所有的集中采购项目均统一交由自治州交易平台操作,难度较大。
面对资源重叠浪费的问题,王丛虎建议总体规划,统筹考虑。应以省级为单位,从整体上思考平台体系建设和技术标准等问题。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做到能用尽用。还可充分调动社会资本积极性,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对于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以利用社会资源,或引入已有的第三方平台、或采取跨区域共享等方式来节约财政资金,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的过程中,资源重合与浪费问题时有发生,这其实属于正常现象,随着整合的深入,这类现象也会逐步减少。当然,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的协调主体(目前主要是发改部门)要在动态整合中发挥主导作用,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相关主体也应积极配合。”某业内专家表示。
此外,对于平台建设主体问题,该专家认为,63号文要求建立规则统一、公开透明、服务高效、监督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重点并非是“谁去建”,而是“如何建”,各地应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不能本末倒置、避重就轻。
守护整合初心,平台未来可期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平台职能定位不清、体制机制混乱、人才流失、平台重复搭建、资源不能互通有无等问题不仅存在于政府采购与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整合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和国有产权交易等领域。业内专家一致认为,守护初心,畅通沟通体制机制,重视人才培养及上升通道,实现资源共享,同样是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未来的发展发向。
采访中,多位政府采购业内人士强调,交易平台建设的初衷是坚持公共服务、资源共享。交易平台的整合和建立,应立足于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公共服务职能定位,整合公共资源交易信息、专家和场所等资源,加快推进交易全过程电子化,实现交易全流程公开透明和资源共享。让平台建起来、用起来、联起来,真正做到全国一张网,实现互联互通,这是业界的普遍愿望。
“真正互联互通的平台建设好了,那时候,北京和湖北信息的连接也许只需要一根网线就可以解决。”倪剑龙说。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点击排行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