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大数据、智能化、区块链是招标采购的必经之路
【观点速递】
利用大数据、智能化、区块链是招标采购的必经之路
■ 孙建文
2013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电子招标投标办法》;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5〕63号),要求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加快推进交易全过程电子化,实现交易全流程公开透明和资源共享。最近几年,招标采购全流程电子化迎来发展的黄金期,这给采购各方带来了诸多便利,如公开公平、全程留痕、提效增速等。
但是,纸质招标采购时代存在的某些问题并没有因为电子化、信息化而消失。相反,由于投标成本的降低,相关问题呈加剧之势。例如,围标串标问题依然存在;恶意低价难以识别与预警;无法客观评价评审专家的履职情况,“专家不专”“专家不公”现象普遍存在;对招标采购过程的监督管理缺乏有力抓手。而电子招标投标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保存并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当业务系统产生的数据积累到一定量时,可通过大数据平台来挖掘这些数据和信息的价值。通过大数据平台,可以洞察交易内容、解析主体特征、监管各方行为、评估行业市场。上述提到的诸多问题,也可通过大数据、智能化与区块链技术来解决。
首先是识别投标企业围标、串标。在招标采购项目交易过程中,虽然全流程电子招标投标已将计算机特征识别技术引入了清标环节(所谓清标,是指在电子化评标环节利用软件查询各供应商投标文件的清单部分是否存在与招标文件不一致的地方,将各供应商错误的地方按照招标文件的规定予以废标或者修正。其只针对报价部分,而不对各供应商进行排名),可基于硬件识别码识别同一个项目中入围的投标人是否使用同一台电脑编制投标文件,但是,若围标、串标企业采用隐蔽手段,在同一个项目中仍可躲过识别。对此,我们可将时间维度拉长,对于投标企业围标、串标的识别,除了借助于制作标书的硬件信息识别异常个体关系外,还可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引入,挖掘企业的历史共同投标关系、中标情况、企业与项目的特征集中度等,建立围标、串标企业群体识别模型,将异常群体精准识别出来。
其次是智能评标解决“专家不专”“专家不公”问题。当前,招标采购活动积累的数据越来越多,大数据等相关技术的算法也越来越准确,数据的结论是从亿万条历史纪录中得出的,而机器给出的结论要比人为判断更加准确,一些通用类、技术标准相对统一的货物项目的评标,也可能由数据、机器来主导。
最后是智慧监管。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及应用,能够为行政监督部门和市场主体提供多项服务,为甄别、预警违法违规行为,实现科学、精准、高效的智能化监督提供重要依据。此外,随着招标采购领域全流程电子化的广泛应用,同时对产生的数据通过大数据技术不断深入挖掘和深度应用,大家对数据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质疑可能会越来越多,而交易中心(采购中心)却往往无法自证清白。对此,可尝试借助区块链技术,解决交易流程中电子数据易变、易篡改、易丢失等普遍性难题,保障交易数据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作者系北京筑龙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本文为作者在“互联网+”招标采购行动技术创新成果推广运用交流会上的发言摘编,文字由本报记者昝妍整理)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点击排行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