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氢车”事件看新能源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热点关注】
编者按:近日,“水氢发动机在南阳下线”的相关消息引发热议,也使得青年汽车集团“水氢车”产品备受争议。随着多家媒体不断深入调查,工信部等相关部门以及南阳方面对事件的回应,事件真相也渐渐初显轮廓。“水氢车”事件暴露出了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也引发了业内反思。
从“水氢车”事件看新能源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张泽明
日前,《南阳日报》一则“加水即可让车辆行驶”的报道,彻底将南阳市政府与青年汽车集团推向了舆论风口,质疑声纷至沓来。在媒体的调查与追问中,时至今日,关于这种水解制氢的新能源车技术原理已经比较清晰,就是利用了铝基合金材料与水发生化学反应来制备氢,其技术来自于湖北工业大学董仕节教授团队的专利授权。
在新能源车的发展过程中,企业是研发生产主体,政府要正确引导搭建平台,媒体是全面宣传的重要力量。只有这三者各司其职,有分工又有配合,消费者才能去伪存真,心甘情愿为新能源车买单。然而此次事件,还是暴露出我们在新能源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可以在继续“奔跑发展”的进程中进行反思。
行业发展应去除浮躁
无论青年汽车集团如何解释,目前展示的事实,与当初《南阳日报》报道的“车辆只需加水即可行驶”,还是有不小的出入。也正是这“加水即可行驶”的噱头,引来大众最初的强烈质疑。
新能源车尤其是氢燃料电池车,在商业化路上尚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换言之,正是因为新能源车有难度又有前景,才有了技术突破的希望与尝试,才吸引了人才与资金的流入。在这个产业化的过程中,竞争与奔跑是常态,浮躁却将毁灭之前所有的努力。
复盘这次舆情沸腾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正是由于最初报道的夸大,导致公众一开始以为该车技术原理是电解氢。在媒体进一步采访当事人庞青年后,公众的注意力才聚焦到其语焉不详的催化剂上,最终搞清楚其不过是利用了铝水反应制氢。
地方媒体与企业宣传的浮躁,一开始让公众误以为是水氢车商用下线。实际上,青年汽车集团仅试制了一台样车。层层传递过程中的信息湮灭,更让误解成倍增加,从而让最初浮躁的表态层层加码,这在以往的舆情传播中并不鲜见。
再看庞青年对媒体的解释,免不了让人想起上世纪90年代的牟其中。当时,炙手可热的牟其中,创造了用罐头和皮衣换4架苏式飞机的奇迹,更提出将喜马拉雅山炸开缺口,让印度洋暖湿气流进入青藏高原,使大西北变成“塞上江南”。时过境迁,痴迷于资本运作却耻于做实业的牟其中,终让前述言论沦为笑柄。脱离扎实技术支撑的所谓“奇思妙想”,终究不过是妄想罢了。
资本的翻云覆雨终究只是过往烟云,踏踏实实做实业才是立业之根本。在新能源车补贴下降的当下,市场竞争加剧,企业开拓市场与媒体宣传中可能发生的浮躁与夸大,确实值得社会警醒。
地方政府需审慎为新技术“站台”
如果不是《南阳日报》与南阳市主要领导为此次事件“加持”,“水氢车”也许不会这么快成为一个舆论爆点。事实上,政府一直是社会公信力的象征,任何政府行为的微小失误,都将造成对社会公信力的透支。
搜索网络,不难发现目前制氢技术的前沿研究处于什么阶段。譬如,2018年12月,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孙剑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可替代贵金属金或银的铜催化剂,在催化加氢反应中表现出与现在使用的金或银催化剂接近的性能,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12月22日出版的《科学?进展》上。今年1月,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陈亮团队在《自然-通讯》发表论文,同样也是通过制备新材料,在保持催化剂能力的同时降低成本。这些都显示了业界前沿在电催化制氢技术中降低催化剂成本的不懈努力。
完全能够理解地方政府求贤若渴,对大力推动新能源车发展的强烈渴望。可也正因为政府在对新技术的引领上负有重要责任,在对待新技术的态度上,政府理应更加冷静。“大胆猜测,小心论证”不仅适合于理论研究,也应适合于政府对新生事物公开表态前理应进行的“闭门推演”。
媒体报道应发出客观声音
“坏消息总比好消息跑得快”,这是不争的传媒规律。不过当负面消息到达顶点时,被忽略的正面信息同样能够抓住人们的眼球。
在这次的“水氢车”报道中,媒体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仅为公众抽丝剥茧调查清楚了车的技术原理、专利支持,甚至曝出了“水氢车”掌控人庞青年的诚信黑料。有媒体也盯住了南阳市要投注新能源车的40亿投资,挖出南阳公交集团对于青年汽车集团南阳合资公司氢能源汽车进行单一来源采购等新闻点,为大众勾勒出一个比较全面的新闻图景。
然而还有一些问题是需要澄清,并且可以成为一个新闻点的。
其一是《南阳日报》报道本来就说明了是“下线水氢发动机”演示,这在后续媒体的报道跟进中并未说清楚。
其二,南阳政府出资40亿元,但并不会全部投在“车载水解制氢”上面,这个项目还包括氢燃料电池汽车等内容。
其三,部分媒体对于“水氢车”是否有骗补行为进行质疑,却没有去工信部网站上查一查每一期的新能源车补贴名录。直至5月27日,工信部亲自回应,青年汽车公司该车型未申请准入,不能生产销售与上路行驶;该车型没有列入《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不能申请新能源汽车补贴。
其四,庞青年回应所研发使用的技术实为水解制氢技术,而非“灌水就能跑”。但仍有媒体将“水氢车加三四百公斤水,可以跑360到500公里”等内容当作噱头来博眼球赚取点击率。
媒体是新能源车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宣传力量,在疑罪尚且从无的法治环境下,理性客观全面的媒体态度显然更有生存空间。在“水氢车”被全面“喊打”的舆论环境下,坚持让各种真实的声音都能够发出,未必就没有舆论的卖点。当然,此次“水氢车”的是非基本面已比较确定。
氢能源车发展不应因此而遭受挫折
“水氢车”事件,不应为氢能源车发展蒙上阴影,因为它更像是一个企业层面的个体事件。
氢能源车发展中的负面消息,并不独存于我国。把视线投向韩国,当地时间5月23日夜,位于江原道江陵市的一个氢燃料储存罐发生爆炸事故,截至目前共导致2人死亡,另有6人出现轻重程度不同的受伤。这场事故,恐将引发韩国业界对于氢燃料安全的担忧。然而从初步预测来看,应该是企业在履行水电解氢气试验的过程中,因操作失误而产生的事故,并非氢能源电池本身的问题。
斯蒂芬逊刚刚制造出蒸汽火车时,只来回跑了几次就被搁置起来,因为当地居民纷纷抗议机车发出的巨大响声对人和牲畜的伤害,而机车的火星可能引起火灾,机车的颠簸可能导致路基被毁乃至翻车事故。另外,机车本身的速度也远远低于当时流行的马车速度。然而后来火车发展结果如何,如今我们都可以看到。
或许未来氢能源、燃料电池不是新能源车动力的唯一选择,然而仅从现有的产业发展来看,完全可以把“水氢车”事件看成一个孤例。氢燃料的电解、储存和运输,是其普及最困难的一环,也是行业所聚焦的技术难点和焦点。我们固然应当审慎看待氢能源车的发展,却也全然不必为偶然事件打破我们应有的研发进程。把“水氢车”事件放在新能源车发展“奔跑”的进程中,不仅是对事物螺旋式发展的尊重,也因为时间是一个最伟大的作者,他必将写出最完美的答案。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点击排行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