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学该往何处去
【谜面·谜底】
生态文学该往何处去
■ 谢宗玉
有一个误区,很多人都觉得,人类对地球的干预,或者说破坏,是从工业革命之后,而这之前,人类与自然是和谐相处的,人类对自然的改变是微乎其微的,几乎称得上是风过无痕。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
人类这个物种,在最初几百万年漫长的狩猎采集时期,没有站到食物链最巅端,只能依靠一些小动物、小昆虫、小鱼鳝、野菜野果和菌类植物生存。同其他动物一样,只要离开某个地方,大自然很快就能将他们的痕迹抹去,让来过的他们,看起来像从没来过。
但在大约十万年前,不知道是因为掌握了生火技术、提高了认识能力,还是由于语言的流畅运用,人类已学会几百人围猎,将比自己大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动物赶往预设的死地。此时的人类就开始过着无天管无地收、横冲直撞、大杀四方的日子。人类从白令海峡登上阿拉斯加,只花了一两千年时间,足迹就遍及美洲大陆最南端的地火岛,这期间北美47种大型哺乳动物,被他们消灭了34种。南美60种大型哺乳动物,被他们消灭了50种。当人类横渡澳洲,两千年时间澳洲24种大型哺乳动物,就被消灭了23种。短短几万年时间,地球上大约200种体重超过50公斤的大型陆生哺乳动物,被消灭了100多种。像长毛象、双门齿兽、巨型地獭、袋熊、袋狮、远古骆驼,等等,就这样从地球上永远消失了。随着这些巨型哺乳动物的消失,食物链被人类冲击得七零八落,地球上的生态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果能永远大块吃肉,逍遥四方,人类也许根本就不用过渡到农业时代,问题是,当人类像巨篦一样将地球梳理了一遍,把能够猎获到的巨型动物消灭得差不多时,人口已呈几何倍数暴涨,如果不找到足够替代的食物,人口肯定会锐减下去。农业革命就这样被推上了历史的舞台:肉食不够,植物来凑。
随着农耕时代的到来,人类开始改变土地和植物,田地先是一小块一小块,零零碎碎,星星点点,到最后连天连地,几乎所有能种植的平原,都被开垦出来,种上了庄稼。最后,连高高的山巅,都被改造成一圈又一圈莫名其妙的梯田。除了被驯化的几种庄稼在全球大面积推广外,很多植物都在慢慢减少,成了珍稀植物,甚至濒临灭绝。
到工业革命,人类开始污染海洋和空气。可以说,十万年来,我们与自然从未和谐共处过。是因为与自然越处越差,才会让我们产生那样的错觉,以为农耕时代人类曾与自然水乳交融过。
生态文学,其实就是建立在这样的错觉之上。从一开始,生态文学就仿佛要与工业文明为敌。要躲开现代文明,与原始山林为伍,关注那些花木藤草、鸟兽虫鱼。把人类放在万物中去平等考量。核心思想推崇的是老庄的齐物观。
然而只要认真思考,就发现这是不可能的。自然界从来就没有平等齐物一说,食物链一环套一环,生生不息,连绵不绝,不是靠人文观念中的平等友爱,而是靠冷酷的生杀予夺,来维持这珍贵的和谐。谁将成为谁的美味佳肴,上帝早就作了安排。如果人类的快速繁殖不与科技发展同步,那么地球的生态压力,就永远都无法减轻。我们现在所有改善生态的举措,都只不过是拆东墙补西墙而已,与大势所趋中的那个大势,毫无益补。
抛开这些都不说,几千年来农耕文化的体验与审美,生态文学的情感与思绪,也可能会在我们这一代戛然而止。我们的下一代一出生,就窝居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之中,与大自然完全隔绝开来。连大自然本身,他们都可能不感兴趣,又怎么能渴望我们那些似是而非的情感和思索得到他们的认同呢?
这么说来,生态文学已是末路了?我们必须承认,物种自己是无法改变自己进化的进程和方向的,那跟拽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一样不现实。濒繁的雾霾,让人类清晰感觉到了人与自然的生死相依,但如果人类真要按现有生态文学中的人文思想和审美情趣,像瓦尔登湖的梭罗、台湾写《讨山记》的阿宝、这两年在终南山上天天发朋友圈的二冬他们那样去生活,那对自然绝对是一场灾难性的毁灭。为什么?因为相对六十亿人口来说,刀耕火种已不再是一种低成本生活。如果所有人都奔向山林,不出三年,大自然这只翎羽丰美的凤凰会变成一只拔毛秃鸡。
相对庞大的人口数量,大自然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已变成了小自然,小小自然,很脆弱,也很珍稀。回头去看,小自然之所以还没有完全被毁掉,竟然是生态文学所反对的现代文明在居中调停。如果没有现代文明将大量人类圈养在都市铁笼,小自然还哪还有什么机会苟延残喘?
这么说来,我们对生态文学的定义和努力方向,一开始就错了?我们的思想南辕北辙?我们的情怀忠奸不辨?我们与其退却去求诸历史,不如勇闯去求诸未来?我们与其反工业反科学反文明,不如加大力度,多快好省地发展科技,推动文明滚滚向前?
想想看,当食物可以不需要土地就可以制造时,当无污染能源要有尽有时,当人类出行都在天上飞,地面道路可以废弃时,当人类不再把繁衍当作首要目的、人口得到有效控制时,地球还真有可能恢复到人类最初出现时的模样。
局势越来越明晰,科技俨然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惟一法宝。是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学调整思维方向的时刻了。再不要一边宰杀自然,一边给自然唱赞美诗或超度经;也不要歌颂那些返回林野生存的人们,离开林野,不折腾自然,才是对自然的最好保护。做科技的坚定拥护者,让科技帮助人类尽快脱离上帝设计好的食物链,不再做饕餮自然的掠食者,要做自然秋毫无犯的访客,才是对自然的最高礼敬。做计划生育的积极践行者和呼吁者,将人口永远控制在科技就能养活而无需劳烦自然的基准线之下。
如果这一切都变成了现实,我们作客自然,才是问心无愧的。而自然无需伤及本体,就能给我们提供馈赠,比如清风明月,花香雨露。那时,人类与自然才是真正的和谐共处。
(作者为中国作协会员,一级作家,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点击排行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