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年特刊】之“我在成长,有你见证”
岁月不拘,时节如流,转眼间《中国政府采购报》走过了第一个四季轮回,站在第二个年轮的起点上。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让我们骄傲的是:植根于政府采购事业的沃土中,我们一直以推动行业发展为己任。
为了这种责任,我们义无反顾地奔波在路上!而在这条路上,有你——我们的读者,与我们相伴,并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和发展源泉。
正是你们,提供了丰富的采访源泉,正是你们,对开展的活动踊跃参与,也正是你们,对报纸的发展热切关注并积极建言献策。
一年的风雨历程,激情不减;365天时光荏苒,我们结下了深情厚谊,早已心意相通。
如今,在本报创刊一周年之际,让我们撷取那些珍藏于彼此心海中的温馨点滴,做一次凝眸回望,在《中国政府采购报》的精神家园之中,投入地笑一次。然后,让我们带着新的使命和憧憬,踏上新的征程!
我在成长,有你见证
一封感谢信
辽宁省财政厅给本报的感谢信带着浓情厚意。
“近一年来,《中国政府采购报》紧跟我省政府采购改革步伐,围绕我省政府采购工作重点,进行了大量准确、及时、深刻的报道。”去年底,一封带着浓浓深情的挂号信抵达中国政府采购报社,字里行间浸透着对中国政府采购报社的感谢之意。
由辽宁省财政厅发出的这封感谢信这样写道:“《让政府采购工作支持经济发展转变》、《辽宁沿海开发创造县级工程采购增长极》等报道采访深入、文字生动;政府采购电子化平台建设等选题契合省委省政府工作要点;积极配合省财政厅完成了全省政府采购监管机构培训等年度重点工作。”
从炎炎酷暑到冬雪飘零,仅去年下半年,《中国政府采购报》的记者十多次奔赴辽宁等东北三省,采写出大批新闻稿件,得到当地政府采购监管部门的充分肯定。正如辽宁省财政厅在感谢信中提到的:“报社人员工作作风踏实细致、认真严谨。”在与采访部门的领导深入接触以后,记者还与采访对象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逢年过节,与记者用一张贺卡或一个短信,传递着温情。特别是本报记者赵环宇在与辽宁省政府采购领域的工作者们接触之后,将所见所闻和所感用饱含感情的笔调写出了文章《坚守》。一位读者看过之后打电话说,报道展示了基层政采工作者辛劳纠结的真实形象。
感谢信中还提到:“我省高度重视舆论宣传工作,将贵报作为宣传我省财政和政府采购工作的重要媒体,并积极配合报社的采访报道工作,树立辽宁财政的良好形象。”在信的最后,对《中国政府采购报》还提出希望:衷心希望《中国政府采购报》“继续发挥立足财政、宣传财政、服务财政的作用,与我省共同开创财政工作的美好明天!”
一张照片
美编选取扎在“书山”中的贾康照片,大家一致认为“最贾康”。
好马配好鞍,好文章自然也要有好图片来配,才能更给力。为了一张好图片,编辑和美编们常常抓破几层头皮。而其中,碰到一些“出镜率”较高的人头照,处理起来更让人左右为难。要给人点新鲜感谈何容易?在做“十二五”理论前瞻栏目时,这个难题表现得更为突出。采访对象都是业内再熟悉不过的面孔,如何让这些熟面孔给人不一样的感觉?
也许,最好的答案就是还原采访现场。在对财政部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采访时,采访团队有意识地抓拍了他工作和谈话时的鲜活场景。后来,经过反复挑选,选取了他扎在“书山”中的场景。毕竟到过贾所长办公室的读者是少数,而去过贾康办公室的,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满屋的书。照片见报后,有熟悉贾所长的业内同行评价说,那张照片拍得最“贾康”了——扎在“书山”里的一位学者的工作画面被搬到了版面上。
可如果没有现场图片,又该如何?那就该考验美编们的实力了。让人自豪的是,报社的两位美编都出身名牌美院,美术功夫了得,图片处理自然是小菜一碟。但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们居然能把这“小菜”做得有滋有味。在其后刊登的对中央财经大学徐焕东教授的采访报道时配的那张照片,集中体现了这种功力和火候。安静而不死板、儒雅而不失洒脱,在平面的报纸版面上展示了一个活生生的人。
后来,徐老师曾打电话过来又多索要了几份那期的报纸。他说,要把这期报纸寄给自己的几位亲朋好友,一方面是让他们读读自己的作品,另一方面还要让他们好好看看上面的那张照片。
我想,如果美编们能亲耳听到此番话,那她们一定不会再为工作的繁琐与单调纠结。因为,她们是美丽的创造者,不仅把美体现在了版面上,更把美根植于读者的生活中。
一条短信
记者冒严寒采写《9个人,10亿元,怎么管?》深深打动了读者。
在记者的手机里,有一些短信总也舍不得删除。本报记者赵环宇手机中就总保留着丹东市财政局副局长唐庆跃发给她的一条短信。赵环宇说,每次打开手机看到那条短信,便想起了去年冬天在漫天飞雪的鸭绿江边采访时的场景。
去年元旦前,赵环宇奔赴东北采访,然而一场大雪让整个东北的交通陷入瘫痪。公路封闭、铁路停运、飞机停飞。
看着窗外纷飞的雪花,记者却全无赏雪的雅兴,采访任务之一是辽宁省政府采购典型——丹东。近在咫尺,却由于高速封闭,遥不可及。
打道回府不甘心,当得知只有“绿皮火车”通往丹东后,赵环宇毫不犹豫地登上了火车。200多公里的路程,平时只要2个多小时的车程,这次却在拥挤冰冷的车厢中摇摇晃晃了5个多小时,在晚上10点到达丹东。
次日上午在采访了唐局长、政府采购办公室隋主任后,赵环宇随即返回沈阳。尽管疲惫,却还在为上午的采访兴奋着。
通过整理,丹东绘制的政府采购监管路线图跃然纸上,而与唐局长和隋主任交谈中那些鲜活的语言与画面,那些酸甜苦辣的经验,他们对于政府采购事业的那份热忱,让记者迫不及待地想写下些什么。
“绿皮火车”在白茫茫的雪野中行驶,车上记者的键盘劈啪作响,当火车抵达沈阳,通讯《9个人,10亿元,怎么管?》和手记《坚守》成稿。当晚稿件即发送回丹东审稿。丹东财政局的负责人非常惊讶,他们都没想到如此短的时间记者就写出稿件,更没想到稿件质量如此之高。
短信的内容在此不加赘述,唐局长对稿件及报社的工作作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记者将它看作一份鼓励,倍加珍惜。而那一次短暂的交谈,也让记者与丹东的政府采购工作者结下深厚的友谊,逢年过节彼此互发短信传递友谊与理解。
一袋苹果
“这是我们郊区特产的苹果,味道特别好。前几天我们办公室的人去那边采摘,回来嘱咐我一定要给你带几个过来尝尝。”在2010年《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常熟年会上,天津市财政局政府采购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将一袋苹果交到了本报记者的手中。
从黄河以北到长江之南,小小一袋苹果,奔波了数千公里。记者捧着这香甜的苹果只觉得阵阵暖意在心中涌动。
捕捉新闻、做好报道,这是记者这个职业的应有之义。从去年创刊伊始,本报几次组成报道小组专赴天津,对其典型经验进行专题报道。先后推出了“武清区先进”、“天津市政府采购中心绿色采购”、“天津市采购人会议”和“天津市区县采购”等专题。去年年底,天津市武清区政府采购中心更是获得了全国财政系统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成为全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政府采购部门,本报第一时间组成报道组,奔赴武清区,深入基层采写了这个先进集体。
与采访单位之间结下的深厚友谊,是记者这个职业所给予记者最温情的礼物。本报记者与天津市政府采购部门的工作人员已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记者去采访时,天津政府采购部门风雨无阻地照顾本报记者在当地的住行;为帮助记者顺利采访,加班加点地协助着记者。每当天津市财政局分管政府采购工作的副局长笑着说“这是我们自己的记者”时,作为政府采购行业媒体人的幸福感和归属感,在记者心底油然而生。这份默契的感动,记者将永远珍藏在心底。(本版未署名文字:钱月婷 赵家旺 赵环宇 邢晓丹)
责任编辑:
点击排行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