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采购报社主办 财政部指定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供应商 >> 汽车 >> “车企退出机制”恐是马后炮

“车企退出机制”恐是马后炮

栏目: 汽车 时间:2014-02-21 10:58:58 发布:管理员 分享到:
■ 程远
 
日前,工信部发布《关于建立汽车行业退出机制的通知》,媒体解读为“将打破汽车生产资质的‘终身制’”,并为之叫好。汽车业内谈论了近30年的“壳资源”问题,终于有了落实在纸上的解决办法。不过在笔者看来,《通知》似乎是个“马后炮”,现实的意义并不大。 
 
中国汽车业一向以企业多著称。1985年,全国号称有127家汽车厂,而汽车总产量仅二、三十万辆。 这“100多家汽车厂”之说,一直延续了近30年,虽经多年反对“散乱差”,局面并无多大改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壳资源”可以转手买卖。 
 
1988年中央政府明确了所谓轿车“三大三小”后,就常常听说“今后不再批准轿车项目”,但轿车生产企业却由“三大三小”增加到如今的20多家,这些企业是怎么生出来的?恐怕大多与“壳资源”有关。 
 
“审批制”开始主要针对轿车项目,微型车由于“不上档次”,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所以,天津大发、柳州五菱、长安微车、昌河、哈飞、吉林微面等一大批微型车都能自行冒出来,最多时曾达到20多家。然而,正是在这种“无为而治”、没有过多的行政干预的条件下,微型车在市场竞争环境中实现了优胜劣汰,最早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并且实现了自主品牌一统天下的局面,成为中国汽车业发展最健康的产业。 
 
与微型车相反,轿车业最受政府关爱,合资机会全都给了它,反而惯养出了“软骨病”。不搞研发投入,把合资仅仅当成赚钱手段。单纯卖车的确赚钱容易,建一个合资企业,等于挖到一个金矿。于是地方政府和企业使尽浑身解数向国家要项目。拿不到项目,就花钱收购一个濒临破产的汽车企业,进行改造,冠冕堂皇地进入汽车领域,下一步还可以找一家跨国公司合资。 这种有价转让生产许可证的行为,不仅不合理,而且违法。
 
笔者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不涉及国家安全的产业,企业本来就应该能自由进出,风险自担。限制企业自由进入,固化企业的生产资质,必然扼杀企业活力。当一些企业不得不花费额外支出跨越这道“门槛”时,既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还有可能导致腐败。  
 
如今,中国汽车市场年销量达到2000万辆,年产销100万辆的已经有4家,激烈的市场竞争构成了很高的进入门槛,加之发改委已颁布的新建企业必须满足的条件,比如超过20亿元投资、建立研发基地等,过去投资几千万、几亿元就能干一个汽车厂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当今的中国汽车业,不用说对一个新进入者,就是最近几年进入汽车业的后来者,都可能遭遇灭顶之灾。现在市场上所剩不多的“壳资源”,已经很难找到买主,基本上不值钱了。在笔者看来,有没有工信部的“退出机制”,这种待价而沽的企业早晚得退出去,他们握在手里的“壳资源”不过是一张废纸而已。           (作者程远系中国经济网汽车频道总监)
 

责任编辑:

本文来源: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