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采购报社主办 财政部指定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政府采购法》颁布十年特刊】很有追求、挑战的一份职业

【《政府采购法》颁布十年特刊】很有追求、挑战的一份职业

栏目: 热点专题 时间:2014-02-21 10:58:00 发布:管理员 分享到:

【《政府采购法》颁布十年特刊】很有追求、挑战的一份职业

——从事政府采购新闻工作10余年有感

本报记者 颜晓岩

世事难料。从未想过在中央财经大学本硕连读7年财政专业后会从事新闻工作,更没想到一干政府采购新闻工作就一发不可收。

从1991年至今,记者从事新闻工作已有22年。22年来,记者一直以这份职业为荣,并乐此不疲。

记者22年的新闻生涯可大致分为两段:第一段从1991年至1999年,主要从事宏观财经新闻跑口工作;第二段从2000年至今,如痴如醉地从事政府采购新闻工作(期间因出国短暂离开)。2000年,亲历了我国第一份政府采购宣传周刊——《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的创办;2010年,亲历了我国第一份“中”字头政府采购报刊——《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创办。

我们不是专家,但又不得不是

与其他领域相比,政府采购较新较专,新闻少得可怜。回想10余年前刚从事政府采购新闻工作时,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挖掘新闻、如何高质量地安排好每周8个版面,以满足基层政府采购工作的需要。

常有读者把报刊称为良师益友,而记者在大学7年内,从未听说过“政府采购”一词,其他人也一样。当初我们的窘境是,连政府采购是什么都不太清楚,又如何为人良师、为人益友。

记得当初,《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的采编人员和第一批政府采购工作者一样,面对困难和挑战,不畏惧不气馁,说干就干,边学边干。我们既是学生又是老师,身份在交替着、变化着,但不是简单从某个点又退回原点,而是一直在螺旋上升,完成了一次次质的飞越。

我国政府采购制度建设是从学习国外制度开始的。介绍国外的制度、经验以及总结深圳、河北、上海等先行试点的经验、做法,成为当时《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的主要新闻源。记者清楚地记得,一些省市把我们写的试点地区的做法、案例作为范本,“照葫芦画瓢”来开展其工作。可以说,我们是把少得可怜的经验搞懂了、刊发出来,传播出去。就这样,星星之火,通过我们一点一点燎原,我们几名采编人员也因此在政府采购圈中成了“名记”。

《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专版》最早的编辑是齐小乎。记得在第一期《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专版》(1998年7月17日第三版)上,记者写了一篇消息《政府采购:从试点向规模发展》和一篇通讯《要弱化“人治”约束——访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何振一》。

同一个战壕,我们感情至深

被人需要,会让人有成就感,也会让人产生无穷动力。

《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一群年轻的、朝气蓬勃的编辑、记者就这样被我国政府采购工作需要着,由此带来的成就感早就让我们忘记了挖掘新闻、采写新闻的艰辛,干劲更足了。

现在,给初识者送上名片,别人会说:“哦,你是记者。”在10余年前,我们和专家、政府采购监管部门、执行部门、采购人、代理机构、供应商一样,都是推动我国政府采购制度发展的战士,我们在同一个战壕里。那时,人们更多的概念是,大家工作的侧重点不一样,但都朝着一个目标前行,你需要我,我离不开你。开会在一起,调研在一起,探讨问题也在一起……就这样,我们和政府采购工作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感情至深。

记者时常在心里向那些为政府采购事业开天辟地的先行者们致敬,向那些默默无闻在政府采购一线的奋斗者、坚守者致敬!是他们铸就了政府采购事业辉煌的今天,是他们让记者更喜欢现在这份很有追求和挑战的职业——政府采购新闻工作。

闪亮的日子

本报记者 戎素梅

不知不觉中,记者从刚毕业的“小菜鸟”跃身为《中国政府采购报》的一员,已有9个多月了。经历过数次磨砺,自己最珍视的,反而是那些成长的疼痛记忆。

记者专业所学是中文,从事政府采购新闻工作,多少有些猝不及防。但对新人而言,本报是一个绝佳的平台,可以放手去做重大选题。在我们背后,总有一些沉静的目光与无言的支持,让人在面对每次挑战时充满勇气。

一旦深处其中,将视线投向奋斗在政采一线的基层工作者,他们的热情便点燃了记者的热情,一串串闪亮的日子,饱含他们的汗水和泪水。如果不写出精彩的报道,记者总觉得心中有愧。远的不提,近期,为协助财政部做好“《政府采购法》颁布实施10周年”报道,本报向各地发出征集老照片的通知。河北采购办、采购中心的同志顶着炎炎烈日奔波于档案馆;云南、安徽等地更将10年来的相关材料一并发给本报……报社上下深为感动,也会将这份信任与期待延续下去。

来自基层的友谊之花,是另一种不期然的美丽。每当记者有所倦怠,耳边总会响起一位业内朋友的话——“最近你在忙什么,怎么总看不到你的文章?”记者忽地汗颜,奋起,敲击键盘,为政采事业的推进奉上自己的一点光和热。

路对,就不怕路远!

本报记者 周黎洁

现在回想起来,记者在2004年7月进入政府采购新闻领域是幸运的。那年9月,财政部印发政府采购三大部长令,湖南省为此组织了一次内部培训,邀请财政部有关领导逐条进行讲解。当时的授课录音到了记者手上,任务是2天内将录音逐字整理出来。为了不出差错,2天内记者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听录音,逐字核对,也因此了解了3个部长令中每一个关键性条款的规定初衷、含义和期望实现的执行效果。这算是记者的政府采购“入门课”。多年以后,每当有新记者询问如何寻找选题时,记者便会建议他们熟记政府采购法律法规,法律法规作了明确规定但实践没有执行的、法律法规没有规定但实践先行尝试的,都是值得挖掘的新闻点。

2007年3月,全国两会召开在即,记者想写一篇关于两会采购的报道,于是采访了全国人大机关采购中心。审后稿通过传真发到记者手中的一刹那,记者怔住了,久久站在传真机旁,脸烧得厉害。仅有800字的A4纸上,密密麻麻圈改了十几处。记者清楚地记得,原先那句平白无奇的导语被改为“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语点题。此后,一直坚持政府采购新闻要以专业性为主的记者开始注重稿件专业性与新闻性的结合,注重如何让读者在阅读专业性文章时能收获文字带来的愉悦感。如今,那份传真件上面的字早已褪色,但记者一直保存着它。而且自那以后,对于每一位愿意并用心改稿的人,记者始终怀有感恩之心。

作为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很多人都曾不知天高地厚地怀有李普曼式的梦想。究竟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是新闻工作者该拥有的?写出一篇什么样的报道,或跨越到什么样的媒体平台才算成功?每个人有不同的答案。对于记者而言,因为从事政府采购新闻工作,学到了知识,长了见识,交到了良师益友,实现了自我成长,这就够了。

对一份工作,如果不热爱、没有激情、不够纯粹,就不可能无怨无悔地全身心投入。没有人说这就是你的终生职业,但过程比结局更重要。要相信,路对,就不怕路远!

【成长足迹】

▲1998年7月,《中国财经报》推出政府采购专刊

▲2000年12月,《中国财经报》推出政府采购周刊

▲2010年5月,《中国政府采购报》正式出刊

责任编辑:

本文来源: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