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通报政府采购违法典型案例
四川成都:通报政府采购违法典型案例
本报讯 记者吴敏报道 近日,四川省成都市对查处的15起政府采购违法典型案例予以通报。其中,成都市财政部门对违法公司作出的最高罚款超过22万元,旨在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营造健康有序的政府采购市场秩序。
据了解,违法情形包括四种类型:一是提供虚假材料谋取中标、成交,这类违法案例最多,共计8个。如:在某医院物业服务项目中,某公司提交的具有依法缴纳社会保障资金良好记录的承诺函不属实,属于提供虚假材料谋取中标。2025年3月,监管部门对该公司作出罚款229625.71元,列入不良行为记录名单,3年内禁止参加政府采购活动,并处没收违法所得168864.23元的行政处罚等。
二是中标、成交后无正当理由拒不与采购人签订政府采购合同,违法案例共计6个。如:在某单位污泥处置服务采购项目中,某公司无正当理由放弃中标资格,拒不与采购人签订政府采购合同。2025年5月,监管部门对该公司作出罚款157500元、列入不良行为记录名单、2年内禁止参加政府采购活动的行政处罚。
三是擅自终止政府采购合同,违法案例1个。如:在某医院医疗设备采购项目中,某公司存在擅自终止政府采购合同的情形。2024年11月,监管部门对该公司作出罚款7500元、列入不良行为记录名单、1年内禁止参加政府采购活动的行政处罚。
四是恶意串通,违法案例1个。如:某单位在购买服务项目中,存在某公司恶意串通的行为。2023年12月,财政监管部门对该公司作出罚款7500元,列入不良行为记录名单,3年内禁止参加政府采购活动的行政处罚。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点击排行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