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应有“清风”
【漫谈廉洁文化】
家应有“清风”
■ 常玉国
在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的瓜州县,流传着康熙夜梦桥湾城的故事。据传康熙梦中见西北荒漠有奇景,遂拨款修建方圆九里九的城池,然而,督办官员程金山父子三人贪赃枉法,仅修了三里三的土城交差。康熙帝震怒,将其父子处死,以程金山后脑骨做“人头碗”、以其二子头盖骨制“人皮鼓”,警示后人。三百年岁月倏忽而过,曾经的桥湾城虽风光不再,但在廉政教育方面,其仍发挥着独特作用。
纵观近年来国家机关查办的相关案件,家庭式腐败现象屡见不鲜,剖析这些“父子兵”“夫妻档”“全家腐”等典型案例,可知家风失守是滋生腐败的重要诱因。廉政家风,已绝非家族内部的私德小事,而是关乎社会廉洁生态与国家治理效能精神基石。
溯源——千年家训里的“廉洁密码”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注重廉洁家风教育的典范,他们以自己的言行或家训,为子孙后代树立了廉洁自律的榜样,也为整个社会留下了极具中国传统家风价值的“廉政基因”。
东汉时期名臣杨震,一生为人正直,清正廉洁。当有人建议他为子孙置办家产时,他回答道:“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表明了对自身清白的自信,也充满了对子孙清白的期盼,“遗子孙以清白”也成为后世廉洁家风的典范。
北宋文坛领袖、政治家欧阳修,幼年受母亲教诲,铭记父亲清廉事迹,一生坚守“廉不言贫,勤不道苦”的信条,晚年还将七贤图精心装裱传给儿子,告诫子孙不忘清廉之风。他在家书《与十二侄》中特别嘱托侄子任官要“守廉”。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后人皆学有所成、品德高尚。
清代林则徐严守权力边界,对家人的要求更是近乎苛刻。他为家中定下“三不准”:不准下属远迎、不准摆酒席、不准索贿受贿。长子赴京赶考时有人赠“盘缠”,他不仅命子退还,更在家信中痛斥:“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尔今日受一钱,便是他日堕深渊之始。”晚年病榻前,他仍叮嘱:“我家世代清白,若日后为官,贪一文钱,便不是我林家子孙。”林家百年无一人因贪腐获罪,其“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风骨,更成为跨越时空的家风范本。
众多家训、家书,之所以能够传世至今,清辉闪耀,就在于它们共同勾勒出中国传统廉政家风的核心内涵:“公”与“私”界限分明,“修身”与“报国”紧密相连。
凝视——“清风传家”的当代注脚
相较于“全家腐”的惨痛教训,现实中更多家庭正以清正家风抵御侵蚀、涵养正气,用具体而细微的鲜活实践,为廉政家风写下生动的当代注脚。
焦裕禄一生不搞特殊化,临终前与妻子约法三章:不向政府要补助、不向组织要照顾、不因荣誉搞特殊。妻子徐俊雅坚守遗言,从未向组织伸手,儿女们也在平凡岗位默默奉献,不谋私利。
谷文昌秉持“清白持家”的理念,对家人要求严苛。二女儿曾因他的身份被通融免票看电影,他得知后严责女儿,令其补票,教育道:“咱们不能因为我是干部就占公家便宜。”在他看来,哪怕是这样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也关乎公私分明的大原则,绝不容许有任何差池。
全国道德模范江远斌与姐姐江玉珍,是“江家秤”第五代传人。200余年来,江家恪守“准确公道、分毫不差”的祖训,不做劣秤、短秤。曾有银行订购800杆秤,他们拒绝外购贴标,亲手完成760杆且杆杆精准。一位汉阳老人带三代家人找到其店,要买两杆秤带往美国,既是想要留家乡老字号做个念想,也是以此教育下一代要诚信为人。
“当代愚公”黄大发、“南下干部”吕居永、“最美奋斗者”杨善洲、父子皆为全国先进的李学武家庭……他们既是廉政家风的培育者,更是践行者,将家风建成抵御诱惑的“防火墙”,映照出“权为民所用”“诚为坚所守”的时代准则。
传承——把廉正家风融进日常
廉政家风的传承,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需融入日常践行,以自觉为土壤、以智慧为养分,让廉洁种子代代生根。
党员干部要做家风建设的“领头雁”。自身行得正,家人自然以其为镜。杨善洲将山林留给国家,对家人说“我没什么留给你们,只有一身正气”,这种“不留物质留精神”的选择,恰是廉政家风最生动的注脚。干部需警惕“枕边风”成贪腐导火索,防止“全家福”变“贪腐团”,主动划清“公与私”界限,将“廉洁修身”化为“廉洁齐家”的行动。
家庭内部应立规明矩,筑牢“防火墙”。现代家庭可定“廉洁公约”,如不插手配偶工作、不接受不当馈赠等,在相互提醒中强化底线意识。当孩子知晓“爸爸不能帮叔叔办事”时,正是传递“权力姓公不姓私”理念的契机,让廉政意识从小植根于心灵。
社会层面要涵养新风,搭建传承“连心桥”。社区可通过“廉洁家庭”评选、家风故事会等活动,让清廉故事走进千家万户;学校可将传统家训融入德育课程,让青少年从“杨震拒金”“包拯家训”中汲取养分;媒体可挖掘新时代家风典范,让“夫妻同守廉洁线”“父子共筑清风墙”的故事成为社会热谈。当廉政家风从个体自觉上升为群体共识,便能形成“一人带动一家,一家影响一片”的良性循环,让清风正气穿透窗棂,吹拂到社会的每个角落。
从桥湾城的“人皮鼓”“人头碗”警示,到新时代“家庭式腐败”的教训,历史与现实反复证明: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浊,则政气昏。廉政家风从来不是个人的“小情小调”,而是关乎社会风气、国家治理的“大事情”。
当每个家庭都把“清白”当作传家宝,每个党员干部都将“廉洁”视为必修课,当“以廉为荣、以贪为耻”成为社会共识,我们必将筑起抵御腐败的坚固长城,让时代清风常拂,让万家灯火明亮。这,正是廉政家风穿越千年的价值所在,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责任担当。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点击排行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