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采购报社主办 财政部指定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供应商 >> 电子报绿周刊 >> 无声的守护

无声的守护

栏目: 电子报,绿周刊 时间:2025-05-19 19:25:45 发布:管理员 分享到:
【摘要】

【防灾减灾特别报道】

无声的守护

——访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研究院副院长刘少敏

■ 本报记者 吴敏

自5月以来,北京市进入强对流天气高发期。冰雹、大风、大雨等极端天气极易引发地质灾害。此时,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成为防灾减灾之关键所在。

5月12日是全国防灾减灾日。这一天,《中国政府采购报》记者就北京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建设情况专访了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院副院长刘少敏。

防灾减灾呼唤灾害预警

《中国政府采购报》:5·12汶川地震成为了国人永远的痛。此后,为增强国人防灾减灾意识,我国将每年的5月12日设立为全国防灾减灾日。除了地震带来的灾害外,地质灾害还有哪些?

刘少敏:根据2003年11月19日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通常指由于地质作用引起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灾害。地质灾害可划分为30多种类型。由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诱发的称为自然地质灾害,由工程开挖、堆载、爆破、弃土等引发的称为人为地质灾害。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6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地质灾害不仅可以带来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破坏和改变生态环境。

《中国政府采购报》:全国防灾减灾日提醒我们,时刻不忘地质灾害的预防。那么,防灾减灾最重要的手段是什么?

刘少敏:防灾减灾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建立地质灾害预警网络。目前,我国通过建立地质灾害预警网络系统,所呈现出来的防灾减灾效果十分突出。自然资源部2025年3月14日发布的《2024年中国自然资源公报》显示,2024全年成功避免地质灾害622起,涉及可能伤亡人员10235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7.25亿元。

地质环境监测是关键

《中国政府采购报》:地质灾害预警网络建设的基础环节是什么?

刘少敏:地质灾害预警网络系统建设的基础环节在于地质环境监测,没有监测就不会有预警,因此,地质灾害监测是无声的守护。

以北京市为例,地质环境监测主要由地下水、土地质量和矿山地质环境三大监测网组成。作为首都重要的战略资源,地下水被誉为北京的“生命之源”,而土地资源则是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通过系统化监测,可实时掌握地下水动态变化及土地质量状况,为保障居民生活用水安全与生态环境健康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持续性的矿山地质环境监测能够精准捕捉区域环境动态变化特征,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可针对性提出环境风险防控措施与生态修复建议,为区域水源地保护、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等重点工作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当前,北京市地质环境监测工作正逐步探索生态系统综合监测。

《中国政府采购报》:北京市已经建成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有哪些?

刘少敏:北京市主要建设了突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和地面沉降监测网络。

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对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监测,可实时掌握隐患点的变化,及时采取预防手段,避免或减轻灾害风险,全面提升北京市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北京市地面沉降监测网络相关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土地资源管理、水资源调控和重大工程建设等领域。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十一个规划新城、未来科学城、城市高速铁路(京津城际、京沪高铁、京张高铁、京沈客运专线)等重大工程前期选址、基础设计和安全运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规范操作 采购达预期

《中国政府采购报》: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建设是否是通过政府采购进行建设?

刘少敏:是的,我们均是通过政府采购选择供应商。为确保财政资金支撑的项目能够高质量完成,在采购前,项目实施单位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并制定了详细的采购方案,从技术指标的选取、中标单位的经验以及承担能力等方面进行设计;在采购过程中,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社会代理机构,按照相关程序和要求组织评审,经公示确定中标单位;在采购成果提交后,组织行业内相关经验丰富的专家组织验收评审,待通过后支付后续款项。

从近年采购项目实施来看,中标供应商在服务内容、服务质量和效率方面都达到了预期目标,也确保了财政资金发挥应有的作用。

灾害尽在监测掌握中

《中国政府采购报》:能否具体介绍一下上述两大监测网络系统的建设情况?又是如何确保灾害尽在监测掌握中的?

刘少敏: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系统工程一期、二期总投资约2.24亿元,于2017年建成。这套系统在房山、门头沟等10个区的山区、浅山区范围内共布设1887台(套)专业监测设备,对495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监测。监测设施采用GPRS通信和北斗卫星短报文双通道传输模式,进行防风险韧性设计。

在“23·7”特大暴雨期间,多个部门雨量站信号中断的情况下,监测网络系统雨量数据传输稳定,记录到超1000毫米以上的有3个点位、700毫米以上的51个点位,为灾害风险研判提供重要数据支撑。根据风险研判结果,制作并协助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产品9期、山区道路沿线崩塌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产品6期,针对146条泥石流沟发布300余次预警提醒,有力保障了首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北京市地面沉降监测网络预警预报系统建设工程一期、二期总投资约6962万元:在顺义、通州等5个区建成顺义天竺、通州张家湾等7个地面沉降监测站;在顺义天竺地面沉降监测站还建立了集地面沉降监测、研究、国内外学术交流、科普教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北京市地面沉降监测研究中心。系统成果为这些地区重点工程避险提供了有效支撑。

2023年北京特大暴雨灾害后,突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和地面沉降监测网络的监测设备都有不同程度的损毁,因此,北京市财政通过常态化项目和专项类项目加快了监测网络的修复和提升。

《中国政府采购报》:能否具体介绍一下常态化项目和专项类项目。这些项目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方面还有哪些值得期待的成果?

刘少敏:2024年度常态化项目资金约1629.57万元,支持两个项目建设。一是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技术支撑服务项目。该项目更新了该年度突发地质灾害隐患台账,对全市山区突发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进行调查,查明灾害发生原因、研判趋势并提出防治建议。二是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工程(一期、二期)运行项目。通过该项目将确保监测设备和系统正常运转,实时监测隐患点变化情况,以便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专项类项目资金约5.37亿元,支持三个项目建设。其中,北京市地质灾害隐患调查勘查项目已完成。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提升工程于2024年开始,计划于2026年建成。将在北京市10个区的山区、浅山区布设1760台(套)监测设备,对重新选取的1056处突发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监测,并对一期、二期工程已建的580台(套)雨量监测设备进行升级。北京市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建设工程于2024年开始建设,已完成项目所有监测孔和设备的安装,剩余工作将于今年全部完成。

通过三个专项项目建设,北京市已基本摸清突发地质灾害隐患点底数。2024年,在汛期全市平均降雨量比2023年还多的情况下,实现了全市零伤亡的防治效果。待项目全部完成后,北京市地质灾害风险防御能力将迈上新的台阶,城市韧性安全将得到有效提升。这些建设成果将更加有力地保护北京市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本文来源:中国政府采购报第1437期第8版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