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桂,香桂
【人间百态】
香桂,香桂
■ 叶荣荣
小城多如牛毛的小吃店摊,我向来无多大兴致。可每次孩子提议去吃小吃,我又总是脱口而出:那就香桂吧。
一个暖阳当空的午后,我第一次踏上香桂的“地盘”。露天下,一台人力餐车,一只煤炉上搁着一只白铁锅,几副桌椅。这是绝大多数小吃摊的标配,香桂并无特别。
吃客占满了座位,一个个埋头甚欢。我们刚寻到空桌,一个肩头搭着抹布的中年平头男也小跑到了跟前,麻利地把餐厨垃圾打扫干净,并借着挥舞抹布的空当把我们点的小吃一一记在心里,算出了总价。
他是老板,在餐车旁煎炸的是老板娘。老板和老板娘对于夫妻排档来说是受听的称呼,意味着当家做主了。这也是把“双刃剑”,度日维艰,发财致富,全系于自身。充分自主的同时,辛劳倍增,风险如影随形。不是局中人,难解其中味。
老板手脚麻利,老板娘寡言少语,他们的协作就像流水线上的机械手,分工明确,运转飞快。常常半天不说一句话,却能配合得天衣无缝。
老板得了空,喜欢跟吃客聊天。彼时,他们的儿子正在高三的教室里跟命运较劲。见到小伙,高考录取已经结束,他来帮活。擦桌子、倒垃圾,然后就在一旁候着,闷不作声,他的模样和架势很像当年“人挡杀人、佛挡杀佛”的韩国围棋天王“石佛”。我猜想跟“石佛”聊出点什么应该不太可能,所以我寄希望于老板。老板大汗淋漓打捞着一碗又一碗的热粉丝,急不可耐地不停手向我报喜:考上了南京一所著名的“211”大学,下星期就去报道,一家人都去。老板娘提着剁刀的手明显加了力,震得车顶棚“哗哗”响,烤串“砰砰”地在碟子里跳。我再望向小伙,依旧不动声色。
香桂小吃终于鸟枪换炮,结束了长年租用露天场地的日子,用多年的辛劳买下了一处店铺。有了自己的场所,营业时间可以延长到深夜,夜宵收入会增加,但也意味着更辛苦。话题自然少不了他们的儿子,这位优秀的小伙迈着坚实的脚步继续奋进,保研上了本校的研究生。老板感慨:这是他们村第一个“211”的研究生。
香桂的生意越来越好,幸福的烦恼也随之而来:多功能电动餐车旁吃客们挤成一圈,点这点那,七嘴八舌。卡座里的也不省心,催促声声,唤声连连。老板和老板娘实在是应接不暇,忙瘫了手脚也跟不上,对吃客的态度自然就有些焦躁。我们知趣地回头,另寻吃处,也许这是对香桂最好的照顾了。
细雨淅沥的傍晚,我们在香桂吃晚饭。吃客零星,老板点燃一根烟在对面坐下。他说他可能干不了几年了。我问,为啥?儿子读研已经毕业,在南京找到了很不错的工作,还谈了女朋友。他们替儿子付了买房的首付,儿子正式成了城里人。过几年有了孙子或是孙女,老两口就关店去南京带娃。我送上衷心的祝福,感喟到:也该歇歇了!这时的他却少了往常的兴奋,神色平静地诉说起自己的往事。
26年前他从工厂下岗,迫于生计,拉着新婚的妻子支起了小吃摊。这些年风里来雨里去,尝尽了生活的辛酸。生意好转后,却连睡一个囫囵觉、歇一天都成了奢望。伸出的手像萝卜礤,脸色黄得像蜡,身子躬得像虾……
老板长吁:人一生像在过河,竭力扑腾就想尽快上岸。
我也长叹:生活不易,命运屈服于跟它较劲的人。
吃客来来往往,过客匆匆忙忙。有多少是香桂的同路人?风雨里,掩不住那一双双疲惫却坚毅的眼神,正如香桂小吃的招牌霓虹,在蒙蒙夜色里倔强地睁着眼。
拼力过河跟命运较劲的人,星光不问,时光不负。每一次竭尽所能地扑腾,都是生命的拔节,刚劲得让天地都为之瞩目!
(作者系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点击排行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