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父亲
【我的父亲母亲】
忆父亲
■ 郭纲
春天的江南,莺飞草长,花开花又谢。绵密的细雨,淅淅沥沥,清明又将至。思父的心绪,密密匝匝,起伏而难尽。
我的父亲,生长在江南的农村,是拥有众多兄弟姊妹的贫农大家庭的长子。受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小时候没能接受应有的教育,早早地帮着祖父祖母分担家庭负担。
兴许是很小就开始干农活的缘故,父亲干农活的本领或者能力,在当时的生产队乃至人民公社里都是有口皆碑的。一介文盲,当过很多年的生产队长、生产大队的副业主任和砖瓦厂厂长,直至改革开放早期的村民委员会主任。
在物质贫乏、大干快上的火红年代,作为生产队队长,父亲带领乡亲们挑灯夜战、战天斗地而不知疲倦。冬季农闲时,父亲作为农村的基层干部和干活能手,常被人民公社挑选出来参加诸如“太浦河”开挖、清淤等太湖流域区域性重大水利工程的“大会战”。当生产大队的砖瓦厂陷入经营困境的时候,父亲又临危受命,出任厂长。在父亲的带领下,砖瓦厂很快实现扭亏为盈,出厂的产品远销上海等国内许多其他地方,声名远播。
在改革开放前的那些岁月里,父亲以他的勤劳勇敢、不求名利、无私奉献闻名乡里。干一行、爱一行,他的“事业”总是干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作为一名最基层的农村党员干部,父亲因成绩突出,曾连续多年参加了当时的县三级干部大会并受到表彰。
父亲不仅对每一项农活以及后来承担的每一项工作干得娴熟与出色,而且在思想工作与矛盾调解方面的能力同样有目共睹。他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家乡群众中享有颇高的威信与声望。邻里、集体之间的各种纠纷与矛盾,只要父亲出面调解,几乎都能比较圆满地得到解决。在我的童年记忆中,母亲是生产队的妇女队长,既要操持家务又要带头出工干活,忙里忙外,十分忙碌。作为生产队队长的父亲,更是一心为公,一年到头总有干不完的农活和忙不完的公事,好不容易回到家里,又时不时地有人汇报情况、请求帮忙,每一次,父亲都是满口应承下来,从不推诿。
虽然说,父亲业务能力强、工作干劲足、奉献精神佳、工作成效好,优点十分突出,但他也有致命的短板与弱项,那便是“文盲”。父亲口才上佳,在开会讲话或调处矛盾等日常工作中,能够条理清晰、观点鲜明、通俗易懂地即兴口头表达,却无法形成规范完整的书面总结与汇报材料。因为没有文化,限制了父亲事业发展的“前途”。
或许是吃了没有文化的“苦”与“亏”,父亲不希望儿女重蹈自己的覆辙。1972年,父亲郑重其事地把我送入了村里的小学。清晰记得,父亲将我交给一年级班主任老师时说的那番话:“老师,今天我把儿子交给你了。只要儿子想读书、读得进书,我砸锅卖铁也会让儿子一直读下去。”当时的我懵懵懂懂。在后来的漫长日子里,我才逐渐领会到了父亲的“心意”。1982年,改革开放伊始,父亲又亲自把我送进了大学的校门。那时,我感觉得到父亲那不露声色的“骄傲”与“自豪”。
在我离家上学的早期岁月里,家里还没有装上电话。我常写家书,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一封封家书,就似慰藉父母思儿的一剂剂良药。只是在未经意间,我发现,父亲已会给我写回信。每次阅读父亲的回信纵然有点费时费劲,却又感觉深受鼓舞。阅读父亲的来信,必须按照文字的正常读音、结合家乡土话的实际发音,综合起来方能准确理解家书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意,绝不能简单地按信笺上的字面意义来理解。那一封封家书,凝聚了父亲多少的心血,寄托了父母多少的期待!父亲的坚毅品格与好学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也一直影响着我。
子欲养而亲不待。2023年7月21日,一辈子坚强好胜的父亲完成了他一生的使命,安安静静地追寻母亲去了天堂。严父慈母之于我的养育之恩、言传身教、殷殷期盼,我将铭记终生。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点击排行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