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弯街道的年场
【人间烟火】
压弯街道的年场
■ 龙立榜
年是从赶年场启封的。
逢农历的“五”和“十”是我们县城的赶场日,进入腊月就开始赶年场。近些年,我们县城变化很大,“三江六岸”开发建设后,似乎一夜之间就变成了另外一番天地。集市开阔了很多,货物不再遮遮掩掩地躲着了,街道上车水马龙,花团锦簇,呈现着欣欣向荣的生机。尤其是赶年场,那些人、那些货、那些车,让人感觉置身于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
我的家乡在清水江北岸,小时候去县城赶场要沿河走一条16公里弯弯曲曲的小路。去时是一挑山货,来时是一挑山货换来的生活物资,来回全是步行,出门进屋两头黑。尤其是赶年场,鸡叫头遍就得起床准备好牲口的食物,再囫囵吞些饭团后,打着手电筒上路。赶年场卖的东西多,买的东西也多,山货脱手早,倒可以早些回家,要是山货迟迟不被人相中,半夜回到家也是常事。有时候我们小孩子也缠着跟大人去赶年场,去时高高兴兴,回来脚板磨出了血泡,仅仅是兜里有了几串鞭炮才不至于哭丧着脸。
记得有一年过年,因为我家把喂来过年的猪换钱给父亲看病了,母亲只得挑红苕去赶年场换肉。晚上,我们一家人坐在火塘边等母亲回家吃饭,炒好的菜凉了又热,热了又凉。窗外飘着大朵大朵的雪花,不时有狗叫声从远处划过夜空而来。快到11点了,我们才等来了淋成了雪人的母亲。
扯远了,还是说现在的赶年场吧。大清早,各路车辆把乡下人拉到场上来了,他们要卖的东西早就谋划好了,哪一兜白菜长得茂盛,哪一锅米酒烧得正味,哪一坛糯米饱满又白皙,哪一头猪长得膘肥体壮,哪一只土鸡冠红肉嫩,都留着赶年场卖出去。
年场上,人人脸上都挂着喜悦,买的卖的,认识的不认识的,都客客气气地打招呼。年场上,货物琳琅满目,干的鲜的、生的熟的、吃的穿的、用的玩的,五花八门、目不暇接。街道再长、再宽,总是被各路年货和潮水般的人流挤占着,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手机二维码付款声、录制好了的小广播声、畜禽的叫唤声,充斥着每一个角落。“各条街道都被人和货压弯了”,上了年纪的人赶年场回来,都喜欢这样说。
买年货,买哪些?这得要花点心思的,现在可不是过去吃几坨猪肉、放几挂鞭炮、买几件新衣就是过年了,得用一个本子记下来,既要精打细算,又要样样俱全,采买时才不至于顾得这里没那里。于是乎,赶年场的头天晚上,农家人就得召集全家谋划采买大事。可别忘了,年画要买的,对联要买的,灯笼要买的,门神画要买的,礼花要买的,碗碟要买的,粉条要买的,瓜子糖果要买的。买吃的最花脑筋,什么东西都吃腻了,过年总得有点新花样,重要的是既要美味,又不能把身子吃胖了。
如果家里不备办,甜酒和炒米也是要买的。大年初一到初三家家户户都要煮油茶,煮油茶非得要炒米,没炒米的油茶就不是过年的油茶。初三过后吃甜酒,甜酒在锅里煮开了,再倒进切成小四方块的粘了洋红的糍粑,糍粑煮熟后舀出来趁热吃,吃得吧唧吧唧,吃得回味无穷,那样才是过年的味道。吃油茶和甜酒都是要招呼方圆十几户人家的人一起来吃的,吃了这家吃那家,再饱再撑都要每家吃过去。食物匮乏的年代有人能一家吃一碗,现在不行了,开始还能大快朵颐地吃上两三家,之后就只能象征性地喝点汤,尝尝味道了。
你看呦,大同的蜂蜜、亮江的干鱼、平秋的蕨粑、平略的鸡鸭、敦寨的糯米、新化的鲤鱼、隆里的米花麻叶、偶里的米酒和彦洞的薏仁酒、茅坪的糍粑和香桔、固本的牛肉和羊肉……,挤挤挨挨地占了一大条街,这些农产品不但便宜,而且都是纯天然无公害的“家货”。
年夜饭总是要有鱼的,如果吃腻了自家稻田里的鲤鱼,你就去买河鱼、买团鱼、买鲶鱼,干的、鲜的、腌的、油炸的,什么都有。
蕨粑也得买几坨的,农家手工制作的蕨粑是纯手工天然食品,也是待客的首选。
紫薯粉也不能忘了
……
在这丰衣足食的年代,家乡人为什么还这样热衷于赶年场呢?其实,赶年场赶的是一种情怀,赶的是一种文化,赶的是一种的乡愁。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点击排行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