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人家
【小城故事】
老街人家
■ 刘翠琴
老街不长,两边房子大多是黑砖小青瓦,是祖上留下的房产。家家房屋都是“人”字头的平房,前后两排,每排各两间,都有前后门,方便进出。暖和的天气里,只要不下大雨,老街上的人喜欢把前后四道门都开着,矮矮的房子就敞亮了许多。家家院子两侧搭厢房、墙角栽花草。
我们老师的宿舍在老街后面,去农贸市场和供销社,要绕到老街西头拐到马路上,也不怎么费事,但就是喜欢从人家房屋前门进后门出,俨然把人家的房屋变成了通道。一开始,与老街住户不熟,不敢造次;后来,混脸熟了,偶尔为之;再后来,若进出无人之境。从农贸市场回来,在小院里与主人边拉呱边择菜,临走,掐朵花。有了孩子后,抱孩子上菜场不方便,就暂时放主人家里拜托照看一下,以至于后来几个老师家小孩与街坊们的小孩整日厮混在一起,呼啸着进东家出西家,那些敞开的前后门方便了这些小萝卜头进进出出,那些房屋方便了他们躲猫猫。有时,玩疯了的娃归家时,手里会多出一牙西瓜、半块烧饼或一枚茶叶蛋。一般不问谁家给的,而是让他再去问给茶叶蛋的人家煮蛋的卤子还有没有了,若有,倒一大碗回来,加水添盐,也煮茶叶蛋。不是自家没有茶叶,要的就是老街人家的那个味。有时煤炭炉子熄火了嫌生炉子麻烦,火钳夹一个蜂窝煤去老街转转,随便从哪家都可以接一个燃得正旺的煤饼回来。
天冷时,后门一开,穿堂风“嗖嗖”地蹿进屋内,但只要我们在屋外喊“开门哦”,屋内主人定会应声而开。有时,从城里办事乘车回来,下车天已经黑了,看到谁家门缝有灯光,敲门报上名去,主人开门,顺手往门外倒掉洗脚水,再趿拉着鞋帮你打开另三道门,卷着的裤脚都来不及放下。
腊月里,老街人都喜欢腌制些咸货,也喜欢教我们腌制的方法,但我们怕费事,割一刀肉,请老街坊顺带纳腌肉缸里,晒得流油了拎回。有时“穿堂入室”时正值饭点,也常端回一小碗毛豆米炒咸菜或七八个水饺。吃完还碗时,也必不空手,盛一段红烧鱼或几个肉圆。他们的日子过得也挺节俭,一个咸鸭蛋喝两顿酒是常事,有时也就着咸菜喝小酒。晚饭正常是把中午的米饭改成水泡饭,稍微讲究一点就做成“鱼汆虾”——面条下好后,趁热把剩饭倒进去搅拌一番,有油有盐,不用再吃菜。
一院子里几代同住,弟兄们成家后各自过活,还是一个院子住着。婆媳妯娌之间免不了红脸置气,但只要有人从家里经过,都装啥事也没有的样子,也很少在外人面前吐槽家里那些是是非非。
位于老街中间的宣老板家四季烀老鹅卖,我们最喜欢从他家进出。忘记买生姜大葱了,老板顺手给你,还告诉你生姜皮和大葱根须最香,不要浪费了。老板最喜欢跟一帮孩子瞎闹,弄得熊孩子们没大没小地喊他绰号“宣大九”。老板娘眼睛有点对视,小娃娃们一开始有点怕她,后来却都很喜欢说话轻言细语的她,每次喊她时都不厌其烦地称其为“老板娘奶奶”。老板家女儿圆润丰满,打扮得新潮时髦,却喜欢跟一群半大女孩子混在一起玩,后面自然也跟了许多小屁孩“姐姐姐姐”地叫。一个个小屁孩端午节时脖子上挂的蛋络子、夏天凤仙花染成的红指甲,都是那些姐姐们的杰作。老板儿子开车跑长途,会带回一些本地没有的东西,街坊都请他捎竹躺椅、麻将席之类的东西,我们也不例外。老板刚娶回儿媳妇那几天,我们顾忌新媳妇,不从他家进出。一日,见穿红棉衣戴红头花的新媳妇笑眯眯地站门口冲我们笑,我们回笑:“新娘子,请吃糖唻!”她招手,我们随之进门,坐下,吃糖,拿老板、老板娘打趣。
后来,新媳妇的女儿出生,小学时成了我学生,现在,这学生的儿子与我孙子是幼儿绘画班的同学,遗传了他妈妈的大眼睛和麦色皮肤,比我孙子帅气。我喜欢看这个小帅哥,也喜欢在回忆里寻觅那老街。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点击排行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