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核心能力 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优势
编者按:中国经济向上向好的发展浪潮中,有一股力量持续发挥着“稳定器”“加速器”的作用,那就是茁壮成长的数字经济。今年,数字经济第六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力度再次加大,路径愈加清晰。全国两会上,数字经济也同样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未来,数字经济还需不断求变立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跑出加速度。
增强核心能力 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优势
■ 本报记者 张明柳
今年全国两会,数字经济是当之无愧的热词之一。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经济发展;
经表决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出,将组建国家数据局,负责协调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统筹推进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规划和建设等;
首场“部长通道”上,未来科技、5G应用和6G研发等新基建相关内容被“点名”;
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围绕数字经济发展中的数字产业化、数据价值化、数字化治理等话题积极建言献策,为数字经济这趟高速列车的飞跃发展加力提速。
数实融合要走深走实
近年来,数字经济领跑作用不断显现,成为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支撑。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2021年,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同比增长16.2%,高于同期GDP增速3.4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到39.8%。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曲永义认为,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先机的核心要素,对我国而言也是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ChatGPT横空出世,点燃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时代数字经济新的想象。”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中央委员、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巩富文认为,面对数字经济新时代的到来,各国均在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顺应数字经济科技创新的历史潮流,抓住历史机遇,是在百年变局之中引领新一代科技革命、赢得大国竞争的战略性要求。
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已成普遍共识,那么,如何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其重要引擎是什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也认为,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推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
全国人大代表、中兴通讯高级副总裁苗伟认为,以5G、AI、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新型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带动通信、IT、互联网、软件这些数字产业加速跨界融合,并且向工业制造、交通能源等传统产业深入渗透,是加速数字经济发展和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提出,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当务之急,是要加速数实融合,推进产业数字化发展,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实体经济各领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全链条赋能,提升生产力。
数实融合大舞台上,工业领域首当其冲。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余晓晖认为,应持续加大工业互联网网络、标识、平台、安全基础设施体系化建设力度,深化工业互联网在制造业各环节应用,并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统筹支持力度。
全国人大代表、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周云杰也持有同样观点。他认为:“工业互联网既是数字产业化新的增长点,又是产业数字化新的基础设施,已成推动数字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和实体经济跃升的加速器。”他建议,以数据高水平应用促进新型工业化高价值创造,加速数实融合,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方向已明确,不少代表委员开始思考与探索数实融合发展的实施路径。
余晓晖认为,为确保数字经济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进一步增强技术、产业和设施支撑能力,加快在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落地应用方案探索,加强跨部门、跨系统协同推进力度。
民革中央专职副主席、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革江苏省委会主委陈星莺建议,探索建立制造业行业体系性整体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以设立行业标准、控制风险、降低成本和建立数据资产为主导,搭建制造业数据流、数据链、数据网,有序带动整个行业产业链、供应链的全面数字化转型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旅游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会计师韩谦则表示,应优化顶层设计,理顺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机制;充分发挥国家层面规划的引领作用、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政策保障体系的引导支撑作用,支持和指导各地完善支持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
数据要素价值尚待挖掘
数据是数字经济的关键要素。数字经济时代要实现融合发展,首先要解决数据要素流通的问题。多位代表委员认为,目前我国数据流通存在很多壁垒和挑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张连起认为,我国已发展成为数据大国,具有海量数据规模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但我国还不是数据强国,在数据要素底层科技方面优势并不明显,部分技术还受制于人。“‘十四五’期间,我国要从数据大国迈向数据强国,应在数据要素底层科技上加大投入,加快数据要素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张连起说。
两会期间,呼吁数据开放、共享的声音众多。
“我们要反思,为什么ChatGPT没有在我国诞生?”全国政协委员、天娱数科副总经理贺晗告诉记者,从技术角度看,人工智能的核心是“数据+算法+算力”,ChatGPT就是用海量的数据和海量的算力对算法模型进行长期重投入的训练升级,来系统性地提升基础技术能力,看似很“基础”,但在这背后,需要一个完善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体系来支撑。“在这方面,我们有三处短板:公共数据开放太少,产业数据共享太弱;开源体系建设仍处在起步阶段,基础薄弱;企业端智能算力成本高。”贺晗说。
为进一步高质量推动公共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让公众真正共享数据红利,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移动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力建议,强化公共数据统筹管理,推进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应加强公共数据管理组织构建,并将整体运营目标及责任落实到各具体部门。建立与省直机构、市县(区)之间的管理协同机制,推动建立数据联管联治机制。健全公共数据管理基础制度,形成国家标准保基础、行业标准强支撑、团标企标促发展的治理框架。完善公共数据第三方授权运营,选择具有足够维护数据安全能力的社会第三方参与,支持国有企业积极参与公共数据的授权运营与安全管理。
贺晗建议,鼓励市场主体探索和完善数据定价体系,用市场化的手段推动数据要素的流通交易,对于数据要素在流通、交易、应用等环节产生的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在守住法律底线的前提下,建立弹性包容、鼓励创新的治理机制与市场环境。
海量的数据开放、共享,将对数据治理工作带来极大挑战。余晓晖建议,在多层级数据要素市场建设中探索数据产权,推动数据分类分级,完善授权机制,强化确权基础。
在创新公共数据管理模式方面,陈力建议积极探索利用安全多方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实现公共数据与社会数据深度融合应用;在社会民生重点行业开展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试点过程中,注重总结经验并形成可复制推广方案。
此外,还有多位代表委员提出创建贵州、大湾区、京津冀等数字经济创新区的建议,以通过产业应用试点牵引数据科技创新。他们认为,建设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先试区,可先从公共数据开放利用等应用场景切入,为数据技术应用提供更多试点场景。此外,还可以通过完善关键数据技术的行业测评和安全认证机制,对监管合规要求尚存模糊的新技术应用制定创新容错沙箱,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参与产业应用试点。
数字治理体系亟需完善
细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将数字经济摆在更突出位置的同时,也在强调“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这和组建国家数据局底层逻辑基本是一致的——没有数据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的融合越是深入,就越需要筑牢安全底座、强化风险防控。
“发展数字经济,离不开法治的支撑。”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天任说:“数字经济是全新的产业业态,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正面临严峻的法律挑战。如,过度收集或泄露、非法出售、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的案件频繁发生;数据乱象严重,数据产权归属不明,导致数据权利难以得到有效保护;数据信息泄露事件频繁发生,加大了网络信息安全监管难度。”
巩富文分析说:“从世界范围内看,数字经济科技创新具有更新快、迭代升级迅速等特点,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技术、伦理和价值等多重冲击,亟需司法制度的保驾护航。”
构建服务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司法保障制度,已是势在必行。巩富文认为,在构思数字经济司法保障制度时,要把握好确立以数字正义规制数字经济的司法价值观、促进数字经济与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协调发展、筑牢服务数字经济发展与安全的司法屏障这三个原则。
张天任则建议尽快启动立法程序,制定数字经济促进法,形成以数字经济促进法为核心,以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电子商务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为支撑,部门规章和地方条例为补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经济立法体系。
此外,余晓晖认为,当前全球数字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正处在关键窗口期,并呈现出新特点:一是数字技术发展推动治理议题快速演变,二是多方主体协调成为数字治理重要模式,三是数字治理话语权更加集中。“我国拥有较好的数字经济发展基础和数字技术应用优势,初步形成了以《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等为代表的数字治理基本主张,还需进一步加大参与全球数字治理工作力度。”余晓晖谈到。他建议,强化我国参与全球数字治理工作统筹,加强与各方在网络数据安全、数据跨境流动和人工智能等领域治理规则交流磋商,更大力度推动产业界参与全球数字治理工作,加强数字治理人才培养储备。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点击排行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