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起中国制造“脊梁”
两会特稿
挺起中国制造“脊梁”
——代表委员和专家热议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 本报记者 戴正宗
2022年,我国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40万亿元大关。其中,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在GDP中占比为27.7%,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在今年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通道”上,工信部部长金壮龙公布的这些数据振奋人心。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历史与实践表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强盛的国家和民族。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任何时候中国都不能缺少制造业。目前我国制造业门类、品种齐全,下一步要努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实现全面提升,国家将大力支持高端制造业发展。
多位参加今年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表示,让国家真正强大起来,就必须打牢大国制造的坚实基础、激发科技创新的强劲动力,着力培养高技能人才,谱写制造强国建设新篇章。
筑牢制造业根基
从2012年到2021年,我国工业增加值从20.9万亿元增加到37.3万亿元,年均增长6.3%;制造业增加值从16.98万亿元增加到31.4万亿元,占全球比重从20%左右提高到近30%;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四成以上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制造业无论是总量增长还是结构优化,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目前我国在核心基础零部件与基础制造工艺、基础电子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关键软件等领域仍然存在瓶颈和短板,启动建设一批产业化、工程化攻关项目势在必行。
以机床行业为例,全国人大代表、通用技术集团董事长于旭波介绍,机床作为工业母机,是装备制造业的核心和基础,高端数控机床更是制造业升级发展的引擎。我国机床产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关键核心技术和关键功能部件受制于人问题仍未根本解决。
“关键核心技术和关键功能部件受制于人,反映出我国制造业根基不牢。”全国人大代表,国机重装党委书记、董事长韩晓军告诉记者,当前我国制造业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较弱,部分关键技术被国外“卡脖子”,部分高端装备制造所需的基础原材料、基础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和工业软件需要进口,甚至被国外企业垄断。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
韩晓军介绍说,弥补短板和弱项,筑牢我国制造业根基,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相关部门应加强顶层设计,出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引导企业积极与高校、院所组成联合体,共同开展基础研究。另一方面,支持制造业企业高能级创新平台能力建设。近几年,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对国家科研平台进行了整合重组,通过“撤、并、转”等方式,对符合条件的纳入新序列管理,形成了布局合理、定位清晰、动态调整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发展体系。但这些高能级创新平台受限于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大、经济效益见效慢、多学科人才匮乏、科研成果应用场景少和转化推广难等因素,科技创新引领和基础研究作用发挥还不到位。有鉴于此,国家应加快落实企业创新平台的支持政策,加大对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的支持力度,提升企业建设的国家科技创新平台的正向研发能力,赋予其更多国家科技攻关任务,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
激发科技创新强劲动力
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才能让中国制造“骨骼”更强健。
“科学技术成果转化要靠强大的制造业来实现。没有强大的制造业作支撑,就无法将科技成果转化成产品,壮大综合国力也就无从体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罗仲伟表示,在制造业迈向高端的过程中,要通过科技创新和品牌提升,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不断提升制造业整体水平,以支撑工业经济乃至整体经济的增长。
韩晓军认为,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要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支持,聚焦“卡脖子”问题,围绕“工业五基”,调动多方资源,合力开展核心技术攻关,着力攻克一批国产化和首台(套)技术难题,切实改变“受制于人”现状。二是加快制造业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引导企业转型升级,系统推进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三是坚持质量强国战略,打造一批响当当的中国制造业品牌。四是培育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优质企业,有效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带领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走协同创新发展道路,共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光有核心技术还不行,还要重视以基础材料、先进工艺为主的先进制造业。”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财政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赵福昌说,要广泛应用先进制造技术、积极采用先进制造模式,着力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链条,确保重要领域和核心环节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掉链子”。
作为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2023年预算报告显示,中央财政今年安排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133亿元,比上年增加44亿元,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增加专项资金,着力支持集成电路等关键产业发展,体现了我国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心。” 韩晓军说。
关于财政政策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韩晓军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在基础条件与设施建设方面,给予重组成功的企业国家级科研平台和大学国家级科研平台同样稳定的财政支持,强化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应用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持续提升创新能力。二是在科研成果转化激励等方面,给予企业国家级科研平台与大学同等地位的支持政策,激励培育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鼓励他们长期深耕基础理论研究,产出重大原创性成果,引领国际科技前沿方向,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三是加大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首台(套)保险补偿支持力度,采用首台(套)研发奖励和综合保险补偿相结合的方式,鼓励产用结合、联合研发,倡导优先采购使用国产首台(套)产品,扩大首台(套)保险受益范围,实现产学研用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同时,优化调整国家首台(套)保险补偿目录,调整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和重点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项目保险额度(装备价值)限制,分类分级设置保险细则。
着力培养高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去年10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到“十四五”末,技能人才规模不断壮大、素质稳步提升、结构持续优化、收入稳定增加,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的比例达到30%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1/3,东部省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35%。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钟章队认为,以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推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不断走向深入,彻底颠覆了传统制造业生产方式。例如,随着新一轮变革带来的5G技术深入应用和“工业4.0”逐步发展,“黑灯工厂”逐渐席卷全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无人作业,成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之一。
“生产方式的变革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钟章队告诉记者,培养适应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还需要企业的介入。双方通过产研合作、产教合作,共同为广大学生建设一批实训基地、实习基地、实验基地和实践基地,让他们能够在走出校门后,快速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真正做到学有所成、业有所立。
韩晓军告诉记者,在重大技术装备领域,高技能人才是企业加强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力量,是链接技术创新与生产实践最核心、最基础的劳动要素,对于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方面,国家应该多措并举,支持以重大技术装备制造领军企业为主体的技能根基工程。” 韩晓军建议,一是重点支持以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领军企业为平台,发挥企业工艺链完整、极限制造优势突出、高技能人才集聚、培训基础扎实等资源优势,探索企业主导、院校协同、服务社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新机制,加快建设国家重大技术装备技能根基工程培训基地。二是重点支持国家重大技术装备技能根基工程培训基地,依托企业及其协作单位创新体制机制,在国家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中的“高精尖缺”职业工种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发挥作用。在实训条件升级、技能提升专项激励、技能人才荣誉授予等方面予以倾斜;在职称认定上,增强高技能人员职业资格与专业技术职称的可比性,使高技能人才能够享受同等的养老金待遇;出台高技能人才比照技术专家双向选择延迟退休等特殊激励政策。三是重点支持国家重大技术装备技能根基工程培训基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更好服务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支持企业面向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开展公共培训服务,牵头举办行业性职业技能竞赛,更好地培养行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让更多的大国工匠涌现出来,提升国家重大技术装备行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综合实力。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点击排行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