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努力打造政采营商环境“首善之区”
编者按: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种种压力交织之下,稳定宏观经济大盘该如何发力,成为当前备受关注的话题。政府采购作为财政支出管理的“三驾马车”之一,被寄予厚望。那么,各地如何通过政府采购优化营商环境、支持中小企业、促进绿色采购、推动乡村振兴备受关注。为此,本报特刊发部分省份的特色做法,以飨读者。
北京:努力打造政采营商环境“首善之区”
■ 本报记者 杨文君
如果向参与北京政府采购活动的供应商询问:“北京的营商环境怎么样?”许多人的回答会是:“很不错!”
一句中肯的评价背后是北京十足的努力。多年以前,北京曾承诺,要创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首善之区,为践行这一承诺,北京各个领域齐发力,尤其是自2017年以来,北京市政府采购工作始终致力于打造“信息更透明、参与更便利、市场更开放”的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争创这方面的“首善之区”。
让信息更透明
信息透明,机制先行。北京通过“两统一、全链条”的政府采购信息公开机制,提升政府采购信息发布的及时性、规范性,并不断扩大信息公开范围。
所谓“两统一”:一是统一平台。2017年上线全市统一的信息发布平台——“北京市政府采购网”,全市所有的政府采购项目信息“一网通查,免费获取”,为供应商提供更及时、更便利的采购信息获取渠道。二是统一规则。不断完善信息公开制度规范,统一采购活动必须公开的内容、发布时间,制定了采购公告、意向公开、采购需求等13类公开信息的统一模版,大大提升了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和规范性。
所谓“全链条”,即让政府采购的全过程信息置于“阳光”下。2020年北京在全国率先开展采购意向公开试点。在年初财政部门批复各部门预算的60日内,采购人要将全年的采购计划向社会公开,方便企业尽早了解年度政府采购需求情况。在财政部开展的政府采购透明度评估中,北京连续两年排名第一。近5年来,北京市政府采购网已累计发布各类分散采购信息43万余条,约23.5万家企业参与了政府采购活动,5万余家企业获得了政府采购订单(单笔金额50万元以上),累计交易金额达3200多亿元。
让企业更便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部署”的原则,北京财政整合建设了全市统一的“1+1+2”的政府采购一体化平台,提升企业参与政府采购的便利度。
自2019年开始,在统一全市信息发布平台的基础上,逐渐推进全市监管平台以及电子卖场和电子交易两大采购交易平台的统一。深度整合系统和服务资源,优化再造流程,着力推动参与采购活动的集成度和统一度,实现“一个平台,一次注册,一套标准,一网办理”,实现从采购预算、采购执行,到合同支付等的全流程闭环管理。特别是电子卖场和电子招标两大交易平台上线,填补了北京政府采购在线交易的空白。电子卖场支持网上直购、在线询价等交易方式,为集采目录内小额零星采购提供透明高效的渠道。全市统一电子招标平台,解决了参与不同区域采购活动需重复注册、办理CA、多系统操作等痛点难点问题,取消报名环节、取消电子标书收费,每年可为供应商节省购买标书费用4000余万元,节省跑腿办事时间40万小时。
提升便利度的同时,北京政采彰显“温度”。2022年,北京在全国率先发布了框架协议采购公告,有针对性地解决以往多频次、小额度需要多次重复采购问题,提高采购效率,并在去年年底发布了《北京市政府采购集中带量采购工作系统操作指引(试行)》,鼓励采购人自愿联合、集中带量采购,发挥政府采购规模优势。
针对中小企业,北京市不断加大支持力度。提高预留中小企业采购份额,专门预留给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的预留比例,在国家要求的30%和18%基础上,分别提高到40%和28%;提高首付款支付比例,要求支付给企业的首付款不得低于合同的30%,中小企业不得低于50%;加快资金支付进度,支付周期由原来的30天缩短至15天;开展基于政府采购合同的确权融资,大大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和融资难题。近5年来,北京中小企业获得政府采购合同的比例一直稳定保持在76%以上。同时,试点将乡村民宿纳入北京党政机关会议培训定点,加大对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的采购,充分发挥政府采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功能作用。
让市场更开放
开放的市场也应该是风清气正的市场。2022年,北京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智能预警,嵌入采购一体化平台敏感词80余条,对采购文件中易发的隐性门槛和壁垒问题予以“智能预警提示”。北京市财政局还发布了《政府采购示范文本(试行)(2022年版)》,对公开招标、竞争性磋商等全部六种法定采购方式,推广示范文本,提高采购文件编制质量和工作效率,源头防范隐性门槛和壁垒以及排斥竞争行为。
同时,不断健全事中事后监管,按照北京市涉企保证金目录清单要求,开展涉企保证金专项清理,要求存在问题的代理机构进行整改,对存在违法问题的代理机构进行立案处罚。对以“备选库、资质库”等形式设置隐形壁垒等问题开展了两轮专项清理,并公开设立政府采购违法违规问题举报电话及邮箱,共清理涉及不公平、不公正等隐性壁垒问题数十个。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点击排行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