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采购报社主办 财政部指定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 阳光副刊电子报 >> 情系黄河滩

情系黄河滩

栏目: 阳光副刊,电子报 时间:2022-12-29 19:39:33 发布:管理员 分享到:
【摘要】

【记忆】

情系黄河滩

■ 张晓峰

每当从黄河大堤上走过,我都要深情地向南张望,看到的却是滩区居民搬迁后留下的一片片断瓦残垣。这不是我记忆中的黄河滩。在我童年的记忆里,黄河滩充满着神秘和神奇,是我永远的故乡和文学的原乡。

黄河滩,指的是黄河南北两道大堤中间的区域,由于黄河河床左右摇摆幅度非常大,为尽量避免河水直接冲击大堤,南北大堤间距离非常远,一般都在5公里左右。我们封丘西部,黄河河床向南滚得厉害,从北大堤到河床,大都在4公里左右。之所以向北滚不动,是因为这一带地势偏高,只有水势特别大的年份,才会发生黄河漫滩的事情,淹没滩区里的村子,更是几十年一遇。而大堤以北大概10公里内的背河洼地,是有名的盐碱地,土地非常瘠薄。大堤以南的河滩地,因为每隔几年,就发生一次漫滩现象,黄河泥沙里丰富的营养,使之形成了相对肥沃的田地,适宜各种庄稼生长。我们的先人,迫于生计,两害相较取其轻,选择了到黄河滩里定居。由初始的一家一户,慢慢形成了一个个村庄;由原来的“三不管”,慢慢有了基层组织,直至纳入政府管理,缴租纳税。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滩区人的生活比大堤以北的人更富足。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大堤以北引黄淤灌种植水稻成功,滩区才失去了吸引力。

我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初,记事时,大堤以北还是盐碱地,大堤以北村子里的姑娘争相嫁到我们滩区,我们滩区人是非常自豪的。我所在的丁庄村,在黄河北大堤南面1公里处,正对着堤北的荆隆宫村。村子北面到大堤的耕地是荆隆宫村的,我们村的耕地大都在村南,村西也有一些,那里地势较高,土壤严重沙化,不怎么成麦子,但秋季种红薯、谷子,收成却特别好,也特别适合种瓜果,尤其是西瓜,特别甜,在封丘还是很出名的。

村南1公里的地方,有一条无名引水渠,渠两边的堤也很高。两道堤既防止渠水漫溢,同时也形成了一道屏障,黄河水势大的年份,可以阻挡河水淹没村子南面的庄稼和村庄。这也是保护村子的最后一道屏障,所以,这里是严禁取土的。我们把这条渠叫沟,沟北到村子的耕地统称为沟北沿,沟南到另一道堤的耕地叫沟南沿。沟北沿洪水一般到达不了,人们经过长期的整治,相对来说比较平整,土壤也以淤土为主,秋天种小麦,夏收后种大豆、玉米、棉花,是我们最有把握的粮仓。

沟南沿耕地大约有两公里长。黄河水漫出河床后,直接威胁到沟南沿的这道堤,当时没有机械,水势稍大,这道堤马上不保。汹涌而至的洪水横冲直撞,冲出很多沟壑。洪水退去,高的地方形成了沙岗,低的地方倒沉积了很多淤土,可以成几年好庄稼。洪水一般7月底以后才发生,所以麦子这一季还是有把握的。种秋庄稼时,都揪着心。种了怕淹,不种又不甘心,但最终也都种上了。地势高的地方,可以种传统的庄稼,即便来了洪水,也不至于全淹掉。地势低的地方,则种高秆作物,尤其是高粱。劳力多又有技术的,则种西瓜,产量高,成熟早。最怕遇到发大水早的年头,水一来,沟南沿一片汪洋。我有时也随着大人站在沟南沿的堤上,打捞洪水冲过来的还未成熟的西瓜。那时候,平常没有什么水的那条沟,水也涨到快齐了堤岸,水里面鱼特别多,随便弄个网,便有不小的收获。洪水退去后,地势低的地方,便形成了一片片的小水坑,里面的鱼更加好逮,空手也能盆满钵满。大人们发愁,秋庄稼绝收后,今年又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了。我们这些孩子感受不到大人的压力,个个都为不费吹灰之力捉到鱼而欢欣鼓舞。

过了沟南沿南面的那道堤,到河边大概1公里的地方都是柳林,我们都叫它“柳棵”,把那一大片地方叫柳棵里。原来我以为柳林是天然形成的,后来看了一些资料,才知道是新中国成立后人工造林的结果。柳林不仅起到了防风固沙的生态防护作用,还是我们重要的副业。柳树生长得非常快,既可以做建房用的材料,也可以打制家具。后来,村里还发展了柳编副业,村民们用柳条编制的篮子、筐子,还卖给了外贸,出口到了国外。人们还用粗一点的柳条,制成萝头、架子车上的围挡、存粮食的囤子。我记得大姐带回家一些柳条编篮子,用手剥去柳条的皮相当费劲,我们就把一根木棍劈开,把剥开口的柳条夹住,用力一揪,就把柳条的“衣服”剥得一干二净了。我们有时也跑到柳棵里逮野兔、野鸡,当然基本上没逮住过。柳棵里没有什么正经的路,都是踩出的小路,林木茂密的地方,看不到头顶的天空,有点阴森可怕,胆小的人是不敢走到柳棵深处的。印象里,我童年时从没有穿越过这里,没有看到过黄河的模样。

有人说是因为1982年那次大洪水,柳树们元气大伤,洪水过后,大量柳树死去,后来被全部毁掉,变成了耕地——但可能也并不排除人为的因素。无论如何,对此我一直耿耿于怀,感觉放到长远来看,那是很难再弥补的重大损失。

随着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的启动和顺利实施,黄河滩区的面貌将彻底发生改变。但那生我养我的黄河滩,那童年时既有苦难又有幸福回忆的黄河滩,已经深深烙在我的记忆深处。我是永远的黄河滩人!

(作者系河南省作协会员)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本文来源:中国政府采购报第1209期第8版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