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不对板 “家”从何来
【案例看台】
“专”不对板 “家”从何来
——从三起案例看评审专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在政府采购活动中,专家评审意见的影响力、公信力不言而喻。然而,个别专家却存在履职态度懈怠、专业性欠缺、偏袒利益关系等问题,为政府采购公平、公正、公开的形象蒙上了一层阴影。笔者结合3起发生在招标采购项目中专家违规的案例提出了应对之策,试为解决评审专家问题提供参考。
■ 姜爱华 胡畅
案例一:态度
案情概述
某年9月2日,尹某某等5位评审专家在某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综合楼建设项目评标过程中,不认真履职,引起了质疑和投诉,经招标人组织复核,认定原评标报告存在客观错误,改变了中标候选人排序。由于上述5位评审专家不认真履职的行为导致招投标活动暂停,耽误了项目建设进度,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根据该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设施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及综合评标专家库和评标专家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经研究,决定对上述5位评审专家进行通报批评,并通报其所在单位,本次项目考评按不称职认定。
案例探析
在本案中,尹某某等5位评审专家在评审过程中主要存在不认真履职、未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提供准确恰当的评标服务的问题。我们可以从评审专家与投标方之间是否存在利益关系、评审专家专业性以及评审专家工作态度三方面分析原因。由案件的调查通报以及较轻的处罚结果来看,由于上述第一点原因而导致评标失误的可能性不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以下简称《招标投标法》)的规定,依法必须进行的招标,评标委员会由招标人的代表及有关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专家组成,前款专家应当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满8年并具有高级职称或具有同等专业水平。故由于上述第二点原因造成评标失误的可能性也较小。因此,笔者认为,案例中“悲剧性”的结果更可能是由于评审专家态度不认真造成,其在评标过程中对自身工作持懈怠的态度,未认真履行评标责任,从而在评标报告中造成评分或评级错误,导致投标人资质与排序不一致。
进一步分析评审专家工作懈怠的原因,具体包括如下两个方面:一是监督考评机制约束效力不够。本案涉及大型建设项目,评标结果出现问题将可能导致大额的资金损失。但该案的处理结果仅是对专家进行通报批评,以及认定本次项目考评不称职,综合来看存在处罚较轻的问题。可以推测,项目评审之前,评审专家就已知晓即使不认真评标,被查处的几率也很低,而即便被查处,也不会有严重的财产及名誉损害。受机会主义心理驱使,评标随意性增加,以致评标错误。第二,评标的激励性不够。从“理性人”的角度看,若评标工作的激励没有达到专家认为自身应得到的工资水准,其则更倾向于把评标所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转向更具回报的事项中,从而导致评标质量下降。
针对评审专家工作懈怠的问题,笔者思考了如下几种解决方法:一是加大对评标结果的考评及抽查力度。由于专家评标活动存在信息不对称,监督环节一旦缺位或是监督力度不够就会导致评标风险的产生。不仅可能造成资金上的浪费,也可能会对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威胁。如医院采购到质量较低的医疗设备,基建工程招标选择了具有不良资质的投标方……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可以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要加大对评标结果的监督,在评标结果初步确立时即对其合理合规性进行考评,以避免错误的评标结果带来的进一步损失;另一方面要加大对评标结果的事后抽查频率并建立专家追责制,从而对专家参与评标活动起到更好的约束作用。
二是加大对专家随意评标的处罚力度。从专家评标懈怠情况在现实中发生的频率来看,当前对于该类行为的处罚仍有空间。可以考虑在评审专家评标违规后,除通报外还予以其他处罚,如,将其违规行为记入个人档案及信用记录,取消该年度的评奖评优,处以与评标项目涉及金额相挂钩的罚款,责令暂停一段时间的评标活动,对行为进行公开曝光等,以此警戒违规行为的发生。
三是提升对评审专家的报酬激励并改善报酬支付标准。在评标活动中,若专家提供的评标服务能够取得较高的报酬,结合评标项目的考评机制,专家会有更大的动力去保证自身评标结果的质量来获得较高的薪酬,并避免评标机会被剥夺。关于报酬提升的具体数额,可以在小范围内对不同提升额进行试点,得出达到评审专家与招标方双向均衡的最优报酬点。另外,当前评审专家的报酬支付标准也仍存在改进空间。事实上,评审专家的报酬与项目的重大程度以及所涉资金相挂钩是较为合理的。此举可以引导评审专家对于重大项目持有更为审慎的态度,有效减少由于专家评标懈怠造成的社会损失。而若仅仅规定评标报酬按工时计算,不仅会产生评标懈怠的问题,还可能导致个别专家故意拖延评审时间等现象的发生。
案例二:专业
案情概述
某建材领域专家在评标现场向其他专家询问:中小企业的政策优惠力度是多大?节能环保产品是否应当优先采购?某经济领域专家回答后继而询问建材专家有关投标建材企业专业资质的判定问题,引发招标方对于评审专家专业知识水平的质疑。
案例探析
在本案例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评审专家的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只偏向于对个别领域的了解。事实上,专家需要对评标项目各方面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与判断,否则可能由于知识结构不完善,对相关评标规则或判断标准不甚清晰,造成评标失误,或是在项目相关的基本知识方面花费较多时间进行讨论,浪费评标时间,拖延评标进程。
关于评审专家专业资质的规定,《招标投标法》仅就评审专家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年限或职称等做出了要求。《评标专家和评标专家库管理暂行办法》及《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管理办法》在做出前述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定,评审专家需熟悉政府采购相关政策法规,但实际上也并未对非经济领域的评审专家就本专业以外的知识体系有硬性的要求。总体来说,当前关于评审专家知识水平结构的规定主要限于对评审专家本职工作领域专业性的要求。
关于评审专家知识结构单一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对已入库评审专家分批次开展政府采购业务培训以及评级考核。可以根据采购对象设定不同的培训模块,提升评审专家的综合业务能力,如对经济领域的专家普及医疗设备采购项目中涉及的有关医疗器械的鉴定证书,建筑工程项目中对建筑商资质的评判等相关知识,对工程等领域专家普及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等。在培训结束后对专家进行测试,检验其对培训知识的掌握程度,测试合格后方能继续从事评标业务。
二是在后续评审专家入库前为其提供投标相关的文件资料及知识培训,使专家具有学习相关知识的途径。关于评审专家具体的培训内容可参考已入库专家的意见。此类专家在之前的评标过程中可能遇到过诸多涉及自身知识盲区的评标内容,对单一知识结构限制其自身评标有最直接的感受,也更清楚本领域专家需要哪些方面的培训。因此可以根据其意见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内容。在培训结束后,对未入库专家同样进行测试考核,考核通过者方能入库。
三是除了外部的培训外,也需强调专家对于评标所需知识的自学及研讨。可以集合不同领域评审专家,开展综合研讨会,就评标过程中涉及本专业领域的知识为其余评审专家进行普及与拓展,彼此交流与探讨,达到“1+1>2”的效果。通过以上几种措施培育全面复合型的评标人才,提升评标质量与效率。
四是结合深化招投标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增加招标人或者采购人在选取专家上的自主权。特别是对于一些采购金额较大、事关社会公众利益的项目,应允许招标人或者采购人根据实际自主选择行业内专家参与评标,防止由于抽取了不够专业的专家影响项目评标。
案例三:偏袒
案情概述
某事业单位对一服务项目进行招标,在招标前即内定了与其关系较好的A为中标企业。评标委员会由5位成员组成,其中一人为该事业单位代表,在项目评标过程中,该事业单位代表向其他4位专家推介了A企业,并说明其所在事业单位与A企业有过合作经历,后A企业顺利中标。
案例探析
该案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采购人代表在评标过程中做出了诱导性陈述,该举动事实上已违反了多项法律法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政府采购当事人不得以任何手段排斥其他供应商参与竞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二条的规定,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不得向评标委员会、竞争性谈判小组或者询价小组的评审专家作倾向性、误导性的解释或者说明。根据《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87号,以下简称“87号令”)第六十二条的规定,评标委员会及其成员不得违反评标纪律发表倾向性意见或者征询采购人的倾向性意见。现实中,除了采购人代表对投标方做出有倾向性的介绍或陈述外,还存在采购人代表在打分时给内定企业打出过高分数,以及采购人代表在评分阶段扰乱评标结果正确性等问题。故而,关于采购人代表是否应参与评标活动,实践中争议颇多。从法律角度来看,依据87号令第四十七条的规定,评标委员会需由采购人代表和评审专家组成,采购人代表的比例不得超过总成员的三分之一。87号令第五十二条同时指出评标委员会应当按招标文件的相关规定,对投标文件进行比较与评价。这实际上赋予了采购人代表参与评标的权利。
既然采购人代表参与评标可能会产生诸多问题,相关文件为何将采购人代表纳入评标委员会?笔者认为,可能有以下两点原因:一是采购人代表更清楚项目的实际需求以及相关的重要材料信息等,故可以在评标阶段对项目的重点内容进行介绍,快捷有效地为专家提供评标所需信息。二是评标结果需要得到采购方相关人员的认可。采购人代表可充当“见证人”与“参与者”的双重角色,从而提高采购方对于采购结果的认可度。由此可见,通过将采购人代表完全排除在评标活动外来解决相关问题,在现实层面不可行。
那么如何对采购人代表的评标行为进行规范?笔者建议,一是关于采购人代表的专业资质。一般认为,采购人代表仅需熟悉相关业务即可。而根据案例一中案情分析的相关内容可以看到,法律对于评审专家的职称及从业年限均做出了较高的要求来保证其专业性。相比之下,采购人代表与评审专家具有相同的评标权利,甚至具有更多的发挥空间,如可以对项目进行介绍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却在其资质方面没有具体实际的门槛限制,由此衍生出了采购人代表资质欠缺的问题。为尽量减少由于采购人代表不专业给评标质量带来的影响,可提高对其专业素质的要求,如,需获取相关的资格证书,从事相关工作需达到一定的年限,需获得相应职称等等。实践中,一些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可能能够提供具有一定资质的采购人代表,但对于有些采购人来说,可能根本不具备选出符合规定的采购人代表的条件。对于前一种情况,可以在评标委员会中设定采购人代表,而对于后一种情况,就可以全部从专家库中抽取评标委员会成员。
二是关于采购人代表在评标时发表倾向性言论,进行倾向性评分的问题。其实这在法律文件中已有具体的规范措施。但现实中此类问题仍时有发生,其原因可以归结为监管机制的不健全。一方面,评标现场可能并没有监督以及制止采购人代表发表倾向性言论的相关人员,另一方面,评标打分环节结束后并没有监督者就评标分数虚高以及无具体理由打低分等情况提出异议。针对第一点,可能的改进方向是限制采购人代表对于项目情况以及投标人的介绍性发言内容,采购人代表应与其他专家一样,独立客观地进行评审。评标委员会组长应制止采购人代表在评标现场做出倾向性言论,在评标的集体评议环节,对评审专家特地询问采购人代表意见的行为及时制止,代理机构的工作人员也有义务进行现场提示。针对第二点,在评标现场需加大对评标结果的审查力度,如对于畸高或者畸低的分数,评标委员会的其他人员有权要求采购人代表做出相关解释,对于无法解释具体原因或原因不充分的,可以要求采购人代表对投标人进行重新评分,否则将由采购人代表自己承担责任,以保证评标的公平公正。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小编有话说
多维视角审视“专家不专”的问题
■ 杨文君
在政府采购领域,“专家不专”其实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实践中,总能听到对某些评审专家的抱怨声,但很少有人思考:专家为什么不专?又该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
上述文章中的作者选取的3个案例非常典型,从3个方面回答了“专家为何不专”的问题,即,有些评审专家是因为履职态度存在问题,有些评审专家是欠缺专业知识,有些评审专家是受利益驱动。基于这些原因,一些评审专家犯了错,触犯了法律,最终被盖上了“专家不专”的帽子。
当然,这3个原因是从评审专家的主观方面分析并得出的。客观来讲,导致评审专家履职问题发生的也有制度层面的原因,比如,关于评审专家的管理规定较为笼统、不合时宜以及处罚力度较轻等等。
从主、客观原因的双重视角出发,针对“专家不专”的问题,上述文章作者从实务操作和制度规定方面给出了一些建议,如,加大对评标结果的考评及抽查力度,对已入库评审专家分批次开展政府采购业务培训以及评级考核,提升对采购人代表专业素质的要求……这些建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好的制度可以激发人的善举。伴随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步伐,解决那些屡禁不止的评审专家问题,还是应落脚于制度,在制度内容上精雕细琢。这也是近年来许多业内人士呼吁修订《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管理办法》的原因。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点击排行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