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的女儿,风雅的先生
【文化】
诗词的女儿,风雅的先生
■ 李风玲
2021年2月17日晚,2020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在央视播出。诗词女神叶嘉莹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组委会给予叶嘉莹的颁奖词是:“桃李天下,传承一家。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京。其祖宅的大门上有黑底金字的横匾:进士第。在叶嘉莹的记忆里,这座宁静的庭院由内而外蕴含着一种中国诗词的美好意境:“家里永远很安静,可以听得见蝉鸣和蟋蟀叫,还有人的读书声……”
尽管身在书香之家,却生逢乱世。从军阀混战,到七七事变,叶嘉莹自小便看多了尘世的苦难,15岁时即写成《咏莲》一首:“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如来原是幻,何以度苍生。”
1941年,17岁的叶嘉莹考入辅仁大学。同年,她的母亲病逝。这是她第一次经历死生的打击。“自母弃养去,忽忽春秋易。出户如有遗,入户如有觅。”(叶嘉莹《咏怀》)1945年,叶嘉莹大学毕业。1948年11月,她随先生赵钟荪撤退到了台湾。1949年,赵钟荪因为“白色恐怖”被捕入狱,直到1952年才出狱。3年时间里,叶嘉莹一个人带着孩子独立支撑,走过了一段相当艰难的岁月。经历过忧患,叶嘉莹对于诗词有了更深的理解。她从诗词里读出了人生,读出了家国,读出了盛衰成败。
台湾作家白先勇是叶嘉莹的学生,他说,是叶先生引导他进入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殿堂。“她一口北京话,纯正而富有教养,念诗的声音很迷人……我觉得她本人简直是把那种盛唐的精神带到课堂上来了……”在台大,叶嘉莹总是身着旗袍,气韵优雅,举动风华。她意暖而神寒的气质,令一众师生倾倒。
1966年,叶嘉莹前往哈佛大学,和海陶玮先生合作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但无论在海外,还是在台湾,她一直都没有离开诗词、离开教坛。在台大讲课时,课堂向来是场场爆满,连窗台上都挤满了听课的学生。在海外讲课,她亦是一气呵成,3个小时不坐下来也不喝水,出口成章,风采照人,令人感动,亦令人向往。
1976年,叶嘉莹的长女和女婿出了车祸,两个人双双罹难。这于叶嘉莹简直是晴天霹雳:“哭母髫年满战尘,哭爷剩作转蓬身。谁知百劫余生日,更哭明珠掌上珍。”巨大的打击让叶嘉莹对于人生有了新的思考:“我一定要从我的小家里跳出来。我要回国,我要回去教书,我要把我的余年都交给国家,交付给诗词。”
淡江大学的施淑教授说,叶嘉莹用诗词溶解生命的伤痛;加拿大的文学博士陈山木说,魏晋风骨就是叶嘉莹的风骨;她的学生施淑仪说,叶嘉莹先生无论经历怎样的凄风苦雨,始终都是“独陪明月看荷花”“万古贞魂倚暮霞”,她总有一种坚强的信念和持守在,所以她总能超越人生的种种障碍,绽放出灿烂的光彩。
1978年,叶嘉莹申请回国教书。“向晚幽林独自寻,枝头落日隐余金。渐看飞鸟归巢尽,谁与安排去住心。”背井离乡40多年,她下定决心要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国家,奉献给诗词教学。她回到了中国,定居南开,专讲中国古诗词。
在南开大学,每当有叶先生的课,大家都会闻风而至。几百人的教室,座位上、阶梯上、窗台上、窗外边,都挤满了人。南开大学中文系为了保障自己的学生能够听课,就刻了章做了听课证,结果外面想进来的人就自己刻印做证,照样把教室挤得水泄不通。
白天的课排满了,学生的热情不减,学校只好把课排到了晚上。正是“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临歧一课浑难罢,直到深宵夜角吹。”
如今,已近期颐的叶嘉莹,依旧神采奕奕地活跃在教坛之上。她说,古代伟大的诗人,他们表现在作品中的人格品行和理想志意,是黑暗尘世中的一点光明,我要把这光明代代不绝地传下去。叶嘉莹先生,她不愧是诗词的女儿,风雅的先生!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点击排行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