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采购报社主办 财政部指定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实务操作 >> 实务操作(探讨)电子报 >> “两法”合一的路径选择仍未形成共识

“两法”合一的路径选择仍未形成共识

栏目: 实务操作(探讨),电子报 时间:2020-09-07 18:05:44 发布:管理员 分享到:
【摘要】

【实务探讨】

“两法”合一的路径选择仍未形成共识

■ 黄民锦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以下简称《政府采购法》)颁布实施后,便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以下简称《招标投标法》)与《政府采购法》(简称“两法”)并存并行的局面,形成了程序正当的交搭互动体。基于两法的调整范畴有交叉重叠和不明晰之处,行政相对人救济权行使规定不甚一致,将同一招标投标行为置于不同法律框架下,形成规制过度,监管成本和行政成本增加等问题,关于两法的协调、衔接与融合乃至于合一的声音不绝于耳。

两法合一的法律基础:法源相同

法律的进步从来都是与学术争鸣与讨论分不开的,学界的理论研究有助于立法理念的提升和立法技术的提高,对于政府采购制度的未来走向、总体方案、具体举措以及其法律关系调整等等有启发意义。两法的协调、衔接与融合乃至于合一的讨论、争鸣的真正价值在于我国需要一部怎样的法律来规制政府采购行为,如果这个目标问题解决了,这场争鸣是有意义的,这些讨论是必要的,有价值的。即对某一部法律其存在的价值和方向作出科学、合乎时宜的判断和结论,这是立法、修法和废止法律的出发点和核心问题。从两法并存并行到两法的协调、衔接与融合的提出,乃至于合一的主张,都是对我国经济建设和政府采购实践的一种回应。

笔者认为,两法同根同源,从立法溯源层面观瞻,两法有相同的法源内涵,一脉相承,都是行为规制法,采取行为规制范式。

两法合一的现实基础:时代要求

“法与时转则治”。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初期,亟需按照国际惯例,借鉴域外立法经验,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确定建设项目实施者,加强对引进外资管理,采取临时性、应急性立法。但时至今日,招标投标制度原有的框架与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变革与形势发展要求。

“两法合一”的路径选择未实现意见统一

笔者认为,“两法合一”是未来的趋势,但“两法合一”的路径选择是一个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话题,目前尚未形成共识,如何改革,仍是众说纷纭。深层症结在于实践和理论储备还不足以支撑“两法合一”。笔者认为,首先,应在法理上减少“两法合一”认识上的误区;其次,厘清两法在政府采购实务中的“咬合”“重叠”之处;最后,要明确“两法合一”的“合一之道”,很关键的一点是要实现从程序赋权到实体赋权的转变。

此外,“两法合一”的制定工作还要注意和国际接轨,找出“两法”同国际惯例相冲突的地方加以阐释或修正,以符合国际惯例要求。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国外立法的成功经验,从解决实务中突出的问题着手,进行顶层设计,从而更好地实现“两法合一”的愿景。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本文来源:中国政府采购报第987期第4版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