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干部
【我在基层】
乡村干部
■ 刘玺娜
年是一个节点。年前也忙活,家里外头、老人孩子,事儿不少。洒扫洗涮,累并快乐着,安静,踏实。班,上到腊月二十九才歇。总起来说,这个年,跟往常的年,似乎没有什么不同。
谁知道,睡了一觉,过了个年,就变了样,天与地好像被谁硬生生给翻了个个儿。大年初一一睁眼,就听说不让出门拜年。年前倒是知道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当时压根就没往心里搁,以为冬季是感冒高发期,生病,在所难免。划拉划拉手机才发现,有关这个病的信息已经爆表。
从朋友圈看,大家都很淡定,有读书的,有画画的,有练字的,有写文章的。新年第一天,一家人聊天,喝茶,看电视。
初二本是回娘家的日子,一早,一个电话,就被临时告知不能回了,听说要封路。紧接着,单位的电话就追过来,假期取消,立马奔赴“第一线”。就在昨天,所有的男同事全都上班了。
紧急冲往乡政府的路上,“发烧”“传染”“隔离”等字眼儿不停在眼前闪现,然后就是有关2003年“非典”片段的一系列回放。那年,刚到乡镇上班不久,女儿还没有出生,我骑个自行车,从乡镇到村里,走街串户。记忆最深的是,我所包的村,有一个人从北京回来,正居家隔离。隔离期,每天一次,我跑到他家大门口去问,有没有发烧,体温多少。一位老大娘问:“闺女,你累不?挺着大肚子!”
我说:“不累!全当锻炼了。”
万般辛苦,终换来云开见日月。疫情刚过,女儿“点点”出生,可喜母女平安。
2020年,女儿十七周岁,我不得不再一次怀着同样的心情,奔赴在去往村里的道路上。人们形容乡村干部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根针,虽不是神话传说里的定海神针,却是连接千家万户、无数老百姓的绣花针,一根根绣花针,绣出了中国农村特色社会主义的美丽画卷。记得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战术就叫“农村包围城市”,从农村着手,转向城市,最后取得全面胜利。农村,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你看看我们这些乡村基层干部,常年吃、住、生活在农村,哪一家哪一户什么情况不熟悉?谁是贫困户,谁是低保户,谁家孩子上学不容易,哪家儿子孝顺老人,我们都门儿清。甚至,一个大家都不很熟悉的名字,只要是这村的,你问,我们准能告诉你那是谁。
乡政府、派出所、卫生院三处一碰头,迅速散开、分布到每一个村,村支部喇叭一喊,路口警戒线一拉:如非必要,乡亲们全部“家里蹲”,别串门、别聚会、别扎堆儿、别打麻将。武汉回乡的村民居家隔离,每日两次汇报体温。初二开始,你去看吧,大街上,一个人影都没有。有,也是身穿制服、脸戴口罩、不停巡逻的乡村干部。
再看看我们这些干部,披着星星,戴着月亮;逐村到访,挨家排查;拉条幅,贴传单,喷洒消毒液;制表,画格,测体温;检查,督促,分发慰问品。微信群里协调联动,车载高音喇叭昼夜巡逻;千叮万嘱,确保不出现一丝纰漏。
下午,村南的小树林,那里一片叶子都没有了,风与阳光嬉戏在只有鸟儿才能够得着的树梢。去给自发报名值守的村民送口罩、方便面时,一位老大爷问:“闺女,你怕不?风里来雨里去的!”
我说:“不怕!因为我们在一起。”
乡村干部很平凡,也极普通,你可能不知道他们是谁,但你一定知道他们为了谁;在全国抗击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哪一个地方没有乡村干部的身影?他们就像整个大社会的毛细血管,渗透到村里的每一个角角落落;在要求全民务必待在家里的时刻,他们冲出家门,用最简单的装备,怀着“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壮烈情怀,用实际行动把爱与奉献写满岁月芳华;他们心中装着百姓,时刻铭记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的方针,只要一声令下,他们就会迅速出击,投入战“疫”;他们坚守抗战时期传承下来的的军民心、鱼水情,相信只要有它,即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作者单位: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程油子乡政府)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点击排行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