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发布2019年PPP研究四大报告
北京大学发布2019年PPP研究四大报告
北京大学PPP研究中心近日在其主办的2019“全球PPP50人”论坛第二届年会上发布了2019年部分研究成果,即《北京大学·中国PPP指数(2018)》《北京大学·中国PPP市场蓝皮书(2019)》《全球PPP的历史沿革与发展——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保险资金助力PPP发展的路径研究》四大报告,助力建立中国视角的PPP理论与实务框架。
其中,《北京大学·中国PPP指数》全面展现了地方政府保障水平、社会参与情况以及PPP市场整体运行状态、发展环境和发展机会。“北京大学·中国PPP指数”于2018年12月第一次发布,本期报告在2017年数据的基础上对指数模型进行了优化和改进,以期更加合理地反映全国不同省市自治区的PPP发展情况。报告指出,2018年中国PPP总体指数为77.13,相比于2017年的75.2上升了1.93,实现了平稳上升,说明整体市场表现和供给侧能力处于稳中有升态势。具体而言,三个一级指标得分如下:政府保障指数从2017年的82.00上升到2018年的82.95,表明政策的连贯有效性得到加强,地方政府的保障履约能力逐步提高,有关部门对于PPP项目的管理水平有所进步;社会参与指数从64.15下降到62.19,反映了2018年作为PPP的规范之年,部分不规范和难以落地的项目陆续退库,少数社会资本方因经营困难出现收缩调整,社会参与更加理性,有所降温;项目运行指数从78.38上升到83.97, 表明经过五年多的推广,行业人员素质显著提高,中介机构两级分化逐步明显,优胜劣汰效应开始显现,PPP项目运行质量得到较大提升。报告还对全国各省的PPP发展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分级。基于其计算结果,报告建议:一是要尽快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与执行力度;二是要多角度、多方共同发力,强化协同,提升政府在PPP发展中的作用;三是要提高金融供给侧改革力度,进一步多元化PPP社会融资渠道,缓解民营社会资本在PPP项目中的融资压力;四是要严格项目库管理,保证入库项目质量;五是要完善风险分配有效机制,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增强项目的长期稳定预期。
《北京大学·PPP市场蓝皮书(2019)》围绕“创新”两字,研究新的问题、剖析新的案例、解读新的政策、提出新的模式,从我国PPP发展现状出发,阐述了PPP在典型行业和热点区域的运用和发展。报告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归纳总结2019年中国PPP发展的现状与重点行业和地区的应用,对目前PPP政策环境趋势和项目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并简要分析了PPP模式在部分重点行业和地区的应用和发展;下篇围绕当前PPP发展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从专业角度提出了一些思考。蓝皮书认为,我国与西方国家在政治体制和经济结构的巨大差异,导致PPP的发展路径和方式与西方有很大不同。因此,一方面,对于政府与社会参与者的权责利划分需要结合我国国情。尤其是对政府而言,目标在于建立“法治政府、有限政府和高效政府”。另一方面,尽快推进PPP模式统一立法对于提升项目落地率、协调各相关政府部门间关系、提升政府公信力、降低财政风险和社会运作成本等具有重要意义,亟需建立统一的PPP立法解决PPP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减轻部门之间因权利义务不明确等原因造成的对PPP发展的阻碍。蓝皮书认为,PPP与政府“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机制与预算管理理念高度契合,PPP项目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绩效管理变得日益重要和迫切。
《全球PPP的历史沿革与发展——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则系统总结了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PPP发展的历史沿革,以期更好地把握PPP的本质内涵、内在机理、功能定位及发展规律,指导和促进PPP的规范可持续发展。研究发现,不同国家和地区对PPP的理解在实操层面虽不尽相同,但都强调政府和私营资本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以满足公共支出的资金需要,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完善公共治理体系。从全球PPP发展历程来看,各国PPP模式的兴起与演进,均与本国经济发展中的“私有化”“民营化”或混合所有制改革进程有着密切的关系,折射出政府与市场之间关系的经济逻辑与均衡博弈。PPP从最经典的BOT模式发展至今,已衍生出20余种模式,一方面反映出各国政府对PPP模式应用的自主性与主导性在不断增强,另一方面,也映射出PPP模式本身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从制度和监管层面的对比来看,各国PPP法律框架存在本质上的不同,监管内容和程序也映射出不同的理念。但不论运用何种法律框架、采用何种监管方式,几乎所有国家都在沿袭英国“物有所值”的理念和原则,重点审计预期绩效指标和政策目标。着眼PPP模式的国际实践,“一带一路”倡议将成为未来PPP国际合作模式的主流方向。面对较高的政治风险、法律风险、社会风险,如何加速制度环境与法律体系的对接,强化金融与管理模式创新,值得深入探讨。国际经验和我国改革实践表明,正确认识中国在PPP监管主体、社会资本结构等方面的特殊性,明确PPP的本质功能、加快法制建设、创新融资模式、进一步完善PPP监管和合同设计,是我国借鉴他山之石、推动PPP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保险资金助力PPP发展的路径研究》从我国PPP项目“融资难、融资贵”的现状出发,深入探讨保险资金参与PPP项目的路径选择,为保险资金助力PPP项目提供可行的方式方法。通过分析近年来保险资金参与PPP项目的典型案例,现阶段保险资金参与PPP项目的方式可分为间接和直接两种。其中,间接方式是指通过股权投资、设立GP等方式间接控制PPP产业基金或引导基金,最终实现参与PPP项目的目的;直接方式是指通过股权投资、债权投资、股权投资+特许经营权等直接投资手段,将保险资金投向PPP项目。报告通过总结、梳理加拿大社保基金等国外险资参与PPP项目的经验,以期为我国保险资金参与PPP项目建设提供良好的思路。报告认为,我国应按照统一的顶层设计,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各保险公司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具有可复制性的保险资金助力PPP发展路径。同时,应结合如下五点建议,促进保险资金高效稳健参与PPP项目:尝试设立保险资金参与PPP项目投资试点,鼓励有能力的机构先行先试;适时出台保险资金参与PPP项目的指导性文件或操作指引,引导规范投资;建立适合PPP项目的保险增信机制,完善增信体系;加强外部沟通协调,为保险资金参与PPP项目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引导行业加强资产负债管理,提升保险资金参与PPP项目的风险管控能力和综合竞争实力。
(来源:财政部PPP中心)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点击排行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