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采购报社主办 财政部指定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 阳光副刊电子报 >> 河滩上的高地

河滩上的高地

栏目: 阳光副刊,电子报 时间:2019-08-15 10:20:09 发布:管理员 分享到:
【摘要】

【岁月】

河滩上的高地

■ 付兴奎

一片本来就不宽阔的河床,让四座大山在周围那么沉重地一压,愈发显得闭塞和逼窄起来。纵然有来自东、北、西三条河流从中疏通,但县城的小还是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观。本来苍翠的山和清澈的水,让小商贩的叫卖声和汽车的喇叭声那么一折腾,立马就失去了山川的韵味。

大概是因为昼夜温差太大的原因吧,房子西面那道三七式的砖墙就像一张薄纸一样,不是热得难受,就是冻得揪心。多亏了校园外面河道中央那块隆起的高地,大家才不至于在在阴湿的房子里堵得心慌。

钟声从校园中央那棵最大的槐树上荡开来,学生们归鸟一样急匆匆地跑向各自的教室。等我们从树荫下跑到门房的时候,那本新到的《诗歌报》已经不翼而飞。我们只好去丹晖的宿舍找。现在是丹晖的第一节语文课,新来的《诗歌报》一定在他的桌子上。我们怀着一脸的希望走到丹晖宿舍门前的时候,看到的是一把他平常很少启用的铁锁。这家伙,一本杂志,用得着这样吗?

二十六七年前,在宁县南山下的县城中学里,我们语文组的十几个老师,经常为了几本文学杂志的归属纠缠不清。语文组的老师们差不多都是刚刚从新生代诗风流行的大学校园里出来的半吊子诗人,加之我们的领头人陈于思老师又是全省为数很少的省作协会员,所以,在十二三个人的语文组里,喜欢文学的人占到了绝大多数。因为大家大都发表过几篇像模像样的作品,加上喜欢阅读,又谙熟文坛动态,所以随便一个人就能对学生进行文学讲座,学生们受其影响,仿效老师的样子课内课外拼命地写,一时间,班班办起了油印刊物,同学们创作的热情盖过了学习,从事理科教学的校长一看着了急,在职工大会上连连让我们抓纲务本。平常喜欢鼓吹文学的我们立即噤如寒蝉,举手投足从此拘谨了许多。但时间一长,大家就有些憋不住了,于是,河滩上的那块高地就成了大家谈文说诗的一个重要去处。

在县城汇流后的马莲河大约五六十米宽的样子,顺着平缓的落差,不露声色地流向远处的泾河,全然没有苏东坡诗词里那种大浪滔天的气势。那块隆起在河滩中央的高地,由三条支流从不同方向带来的泥沙冲积而成,大概三五百个平方米的样子,上面丛生的是一些叫不上名字的野草,偶尔,也有几枝不成形的小树混在杂草里,但不知什么原因,总是无法脱颖而出。高地两边的河岸不是很直,弯弯曲曲特别富有韵味。河岸之上高大黧黑的枣树和梨树,在田地的映衬下,彰显出无限的诗意。

爱上那片高地是在一个毫无激情的冬天。阳光像清漆一样照着没有一丝绿意的河床,但这并不影响河谷的静谧与生动,两边河床上垂直而下的冰棱远远看去就像一条条瀑布,在寒风中一泻而下,河边上的冰棱花以不同的姿态呈现着冬日的凄美,和我们几个落寞的心境一拍即合。大家迎着从河道里吹过来的北风,争论着谢冕先生主编的《诗选刊》里的某个话题,或者自己对现代主义作品的某种理解。走累了,就在避风处点一把干柴,火苗升起来,大家的情绪也高涨到了极点。

不上课的日子,随便捏一本书从校园里出来,沿着河岸向南走不远,那块属于我们的高地就在眼前了。枯水期的河流细得清瘦而无力,一块青石可能就是一座桥梁,抬脚过去,你已经在河的中央了。随便找一块光洁的石头坐下,土地的寂静和阳光的和煦便扑面而来。

抽烟、看云、听薄冰下水流的声音,干什么随你。没有了汽车的喧嚣和领导们的聒吵,你头顶的天一下子宽阔了许多。惬意够了,这才想起口袋里的书和没有写完的诗。叶芝、惠特曼、夸西莫多、阿赫玛托娃,看得懂读,看不懂也读,先牛吃草一样把语言装在心里,反正有懂的那么一天。不知不觉之中,时间在身旁匆匆而过。回到学校,灶上已经关门,只好拉下脸向做饭的师傅讨冷馒头吃。

夏天的傍晚,因为蚊虫的骚扰,我们无法在房子里安生。只好踱出校园去找安静的地方。汛期的河水比平常要多出许多倍,平常坐着看书的高地只剩下一个湿溜溜的头。没办法,大家就坐在河边继续说文学的事情。你说你的艾略特,我谈我的里尔克,俨然一个学术味十足的沙龙。满天的繁星在远处看着我们激烈的争论,如果没有人提醒的话,我相信大家一定会坐到天亮。

拥有文学的日子总是充满了无尽的浪漫,大家一边激烈地争论着有关文学的热点话题,一边在私下拼命地创作投稿。忙完作业和备课后,剩下的事情就是爬格子。写作是一件费脑子的事情,关键时候得来点刺激。夜半时分,写意正浓,有人敲门,不是仲旭又是谁呢。他说诗歌刚开头,就有点瞌睡了。我说别的没有,不带嘴的山丹花烟和两元钱一斤的茉莉花茶有的是。仲旭左手夹烟,右手捏茶,满意而归。我却思绪断裂,久久回不过神来。

邮寄出去的作品多数像石头一样沉入了杂志的大海之中,但从没有人泄气和放弃。大家一方面憋足劲想成为一个诗人的同时,也因为周围那些下海人的成功对自己的信仰发生了怀疑。仲旭过来找我借钱,说是给家里捎点东西。生活拮据的他,已经好些日子没有写作品了,可一走进我住的那间又黑又破的小房子,他的精神立马就来了。末了,他拍着我的桌子说,从现在开始我们各就各位,明天早上互交作业。互交作品是我们之间不成文的约定,大家很少有违约的先例。不管平时多么忙碌,诗却是非写不可的。现在回忆起来,当年留下来的那些不成器的作品,差不多都是相互督促着完成的。2000年我在整理出版自己的诗作《与清风对坐》时,其中的很多首诗歌都出自当年那些烟熏火燎的夜晚。

(作者系甘肃省作协会员,现就职于甘肃省庆阳市财政局政府采购办)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本文来源:中国政府采购报第884期第8版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