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色朝酣,天香夜染 ——著名书画家汤兆基的牡丹文化情结
【名家】
国色朝酣,天香夜染
——著名书画家汤兆基的牡丹文化情结
中华民族对牡丹历来有很深的情结。自隋炀帝收集奇花异草,将牡丹种植于洛阳西苑,唐代呈现空前繁荣景象,清代时牡丹便成为中国的国花。色泽艳丽、风流潇洒、富丽堂皇的牡丹花,以倾国倾城的身姿和繁华盛世的情怀,让中华数千年动容,一代代文人骚客为之倾倒,欣赏它,歌咏它,描绘它。
沪上著名画家汤兆基“艺精三绝”,既擅长书画,又精通篆刻,对牡丹绘画尤情有独钟,素有“汤牡丹”的美誉。
抗战期间,汤兆基在重庆出生,抗战胜利后与家人一起迁回上海。多舛的童年里,汤兆基饱尝了孤独的滋味。因为生病,他只能每天躺在床上。所生活的空间,只是一张雕刻精致的红木床。陪伴他的,只有慈祥的母亲。为了排解汤兆基的寂寞,母亲教他用铅笔描绘床上的葡萄花纹,一串串葡萄花纹让他逃离了光阴的缓慢;母亲还是一位绣花高手,观看她在婚嫁珍物上绣制明亮而雅致的牡丹,也成为汤兆基的习惯。父亲爱好丹青,给汤兆基讲了许多关于书画方面的故事。有一次,汤兆基在书房里看见父亲在扇面上画牡丹,这是他第一次见到中国画牡丹。他爱这朵艳丽明亮的牡丹,灼灼光华如同绚烂的火焰,它在汤兆基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虽然后来历经千劫万难,汤兆基却至今保留着这把扇子。在父母的熏陶下,在孤独的环境里,汤兆基深深爱上了艺术,并与牡丹结下了深情。
小时候,汤兆基在上海市少年宫美术班跟着陈道坦、虞子骏老师学习雕塑和绘画。偶然间,他看到隔壁国画班的乔木老师在教画牡丹,回家后就试着画牡丹,开始了绘牡丹的开笔之作。他还多次近距离地观看著名画家谢之光老先生画牡丹,至今还保留着1964年谢老给他画的牡丹房子。
初中毕业后,汤兆基考进上海工艺美术学校学习黄杨木雕。四年时间里,汤兆基得到海派黄杨木雕创始人徐宝庆的精心指导,他潜心钻研学习,深得雕刻精髓,毕业时他的许多雕刻作品如《觉醒》《水乡茶清》等,不仅参加了上海市和全国的展出,还在国际展上一展风采。雕刻的学习过程为他日后把握艺术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校外,汤兆基还进了上海青年宫书法班学习书法,聆听了潘学固、沈尹默、任政、胡问遂等大家的授课。
“文革”期间,汤兆基被下放到工厂17年,在被审查和批判中,他对人生没有绝望,依然习画牡丹。1982年春,政治空气松动,汤兆基带着告别尘世喧嚣、寻求宁静自然的渴望,来到山东菏泽写生。到了菏泽,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望无际、绚烂盛开的牡丹花。那种春意盎然的生命形态,也让他豁然开朗。整整一个星期,他沉浸于牡丹世界,不停地画,带去的纸没有了,买了土纸再画。牡丹此时对于他来说,既是精神的寄托,也是心灵的鼓舞。
和古今的牡丹画名家不同,汤兆基画的牡丹色彩斑斓,红色、紫色、白色、绿色并陈。表现手法也多样,写意、工笔,泼彩、泼墨,使人目不暇接。汤兆基的传统书画功力深厚,笔墨用色都极为老辣,但他却未曾拘泥于传统,笔下创作的牡丹常常谢绝亭台楼榭背景,枝叶也不太多,而是朵朵盛开,布满画面,仿佛要超越画面开满人间。在汤兆基眼里,将牡丹花与过多其它景色融汇,只会淡化主题,所以他对花瓣的刻画就非常有力度,显得很有生机,与实物相比,还多了份灵气。自然造物,花开花谢,同一株花上盛开的花朵,韵味也截然不同,画卷上再题上诗词,真草篆隶诸体均有,大气磅礴且意味深长。
汤兆基强调画稿来源于自然真实的牡丹,将中国画技法全面完整地结合自然界真实对照实物,不断求教于大自然,细致入微地观察大千世界的美妙造物。他多次亲临洛阳、菏泽,细心观察各种牡丹之千姿百态,又于海湾森林公园汤兆基美术馆外,辟地数十万平方米,种植牡丹,风晨月夕,就近欣赏其风采。此外,他艺术上潜心师法古代大家,研读李叔同之诗文、白蕉之书法、钱君匋之篆刻等艺术,传承其人文精神,故所画牡丹既见传统,又具现代感,形神兼备,栩栩如生。观赏汤兆基牡丹艺术,可以从中领会艺术真实源于生活真实而又高于生活真实的道理和乐趣。
汤兆基的牡丹文化艺术方面的出色成就,赢得了社会的高度认可,2005年,他被评为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2011年,汤兆基美术馆成立。2015年,他又创办了汤兆基艺术馆。美术馆和艺术馆的建立,是汤兆基几十年来创作的作品的集聚,共展出各类艺术作品500多件。除了书画篆刻之外,还有瓷器、木雕、漆艺、紫砂器等。两馆的建立,也激发了他更高的创作热情。气势澎湃的“大型铜质牡丹绘雕”便是他多年精心创作的成果。
作为一名学者型的艺术家,汤兆基不仅创作牡丹,还博览群书,研究牡丹。他深知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与融合,牡丹展现的不仅是富丽的花容,更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
汤兆基对家乡的丝绸持有特殊的情结,而牡丹、国画、湖丝、旗袍都是中国特有的元素,将其结合最能代表中国。“这也是国画通过不同载体去表现艺术魅力的一种尝试。”汤兆基说。这种以画入丝的尝试也得到了世人的钟爱。如今,响应汤兆基倡导的牡丹文化的粉丝越来越多。在汤兆基看来,被视为魔都的上海,发展牡丹文化有着许多事情可做。
(邵妙苗 胡松)
—汤兆基—
著名书画篆刻家。有“铁笔左篆”“汤牡丹”之称。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杭州西泠印社社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市政协第七、第八、第九届常委,文化委员会副主任,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十二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点击排行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