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口的那眼老井
【乡情乡韵】
村口的那眼老井
■ 吴建国
童年的记忆中,村子里有一眼老井,坐落在村西的大榆树下。由于我们村地处马陵山脚下,所以村里的井壁就地取材,由马陵山独有的石材红石砌成。
听村里的老人说,这口井很有些年头了。那井口是红砖与青砖垒砌,上面有青苔,有落叶,在缝隙中生出不知名的花花草草。砖与砖之间有水泥勾砌的痕迹,垒砌井壁的石头,一块接着一块,错落有致地排列着,越到井底空间越大。
每天清晨,人们总是起得很早,纷纷到井边担水,来来回回,一片繁忙景象:打水声、铁桶与井壁的碰撞声以及人们相互的问候声,传得很远,伴着袅袅炊烟久久地飘荡在村子的上空。
早晨,我总会被父亲往水缸里倒水的“哗哗”声唤醒,当我懒懒地从床上爬起,来到大街上的时候,从老井到各家各户的路上都是湿漉漉的,像洒水车洒过水一样,灰黄色的土路变成了深褐色,淡淡地透出潮湿而甘甜的味道。
记得有一次,父亲病了,挑水的活就落在我的身上。我早早地起来,拿起扁担,提着两个用铁皮做的水桶,往村边的水井走去。夏日的晨曦中,很多乡亲在排队取水,一根粗大的取水绳在乡亲中传着用,轮到我取水时,我将取水绳牢牢地系在水桶上,两腿叉开站在湿漉漉的井沿上,将水桶慢慢地放到水井中,井中的水离井沿有四五米深,清幽幽的晃眼,由于井深加上我不经常取水,空着的水桶飘在水里就是装不满水。看着我笨笨的样子,身边的李大爷善意地提醒我:娃儿,要把空着的水桶放在水边,猛地用力倒向一边,这样才能装满水。按照李大爷的办法一试,空着的水桶果然装满了水。然后两腿绷直,双手交叉用力,一桶清凉的井水提了上来。从水井到家里不足1000米的路程,我用扁担挑着水,竟然歇了三次,两桶150多斤的井水,压得我的肩膀很疼很疼,那滋味现在还记忆忧新。
对于村里的这口老井,人们爱护有加。夏天的时候,我们这些淘气的孩子,总喜欢到井边喝刚刚打出来的水,凉凉的,甜甜的,比现在超市里出售的冰镇矿泉水还要好喝得多。看到井底的青蛙,我们还会往老井里面扔砖头等杂物。大人们看到后,总是大声责骂着将我们驱赶到很远的地方,一来是怕小孩子一不小心掉进井里,二来是怕我们弄脏了水井。后来,一位老人给我们讲了一句当时听来很高深的话:“宁修千条路,不毁一眼井”。从这以后,我们就很少到井边玩耍了。
以后,村头住的会木匠的李大爷在井口做了个辘轳,取水更省力气了。尤其是夏季,一桶清凉的井水提上来,劳作了一天的村民一身的疲劳似乎都烟消云散了,欢快的笑声荡漾在井的四周。
再后来,人们开始使用一种叫做“压井”的水井。这种水井家家户户都有,只要抬手压动手柄,清澈的水就会汩汩地流淌出来。但意想不到的是,随着一些厂矿过度开采地下水,村里地下水水位下降,“压井”们纷纷罢工了。于是,人们又想起了村西头的那口老井,沉寂了多年的老井边又热闹起来,只是老井的水位也下降了,取水用的粗绳又长了许多。取水更困难了,年龄大的老年人和孩子已不能取水了,吃水难,困惑着越来越多的村民。
为解决农村饮用水源不足、用水保证率低、水源水质不达标等饮水安全问题,2008年以来,国家在农村大力推进安全饮水工程建设。现在,人们在家里拧开水龙头就能喝上干干净净的自来水,村西头的那口老井,也渐渐被人遗忘。井,慢慢离开人们的生活圈,成了一种摆设,成了一种记忆。
对于庄户人吃水的变迁,我从心底里感到高兴,过去贫困的父老乡亲,终于过上了现代的生活,但我仍怀念那眼老井。因为,那是一份古老的乡愁、一段逝去的乡土岁月、一种生生不息充满泥土气息的质朴情怀。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海县财政局)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点击排行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