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的针线活
【我的至爱亲朋】
奶奶的针线活
■ 张贻华
奶奶的针线活,无论是纺纱、缝衣服、绣花,还是做布鞋,都美观、结实、耐用,在我们当地是出了名的。现在,每当我看到商店和街道商铺的摊儿上销售的“北京布鞋”、胶底布鞋,就会不由得想起奶奶在困难的年代亲手制做的全棉布鞋。
奶奶于1900年2月出生在湖南新化县的横溪村,在她只有17岁的时候,出嫁到我祖父所在的新化县潘洋村的资江河边。当时家里条件非常差,没有房子,租住着别人的土砖屋;没有山,没有地,没有粮食,没有油盐,家里非常贫穷。祖父是个纤夫,常年在外,很少回家。奶奶天资聪慧,利用学到的针线活,给人纺纱,帮人缝衣服、做布鞋等,换点大米,艰难地维持生计。
上世纪60年代初,湖南省在新化县与安化县交界的资江上修建一个大型的水电站——柘溪水库。按照政策,水淹区要进行大规模的移民,当时从新化县搬迁到绥宁县的移民就有7000多人,我们全家7人,也就进入了这个移民的队伍,千里迢迢,陆路水路,几经碾转,被安排到绥宁县最偏远的高寒山区——联民公社大黄大队。背井离乡的我们,白手起家,受尽艰难。
那个年代,生产队是靠挣工分来分口粮的,父亲、母亲白天要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奶奶则在家带小孩,操持家务。家里人口多,我们还很小,一家老小,吃饭、穿衣、穿鞋都是她老人家必须操劳的。操持好家务后,奶奶总是利用零打碎敲的时间,坐在阳光下,忙会儿她的针线活。春天来了,她老人家要计划给我们做单衣、单鞋,冬天到来之前,她老人家又要琢磨着给我们做棉衣、棉鞋。为了做到物尽其用,一般都是大的穿了,小的穿,小的不能再穿了,就洗干净,晒干,用来做布鞋。她老人家时常教育我们:做人要诚实、有孝道;做事要有安排、有计划;持家要勤劳、要节约。
我记得上小学的时候,看到过奶奶做针线活的情形。奶奶做针线活的筛子里存放着备用的针线、铁摄子、剪刀、碎布条,还有一些鞋样等。
做布鞋还是有几道工序的,只见奶奶忙进忙出,她先找一张很大的纸,再找些不用的厚衣服和裤子,把找来的布料平整地用米糊粘在纸上,晾干,然后拿出鞋底的样本,依鞋样用铅笔或粉笔在布料上画出想要的图形,用剪子剪下。纳鞋底是一道非常艰苦的工序,只见奶奶拿出鞋底线一针一针地穿过厚厚的鞋底,把鞋底子纳得结实、牢固,鞋底的线条也整齐美观,纳鞋底子,针扎都扎不透,奶奶会先用针抿抿头发,再扎就会穿透了。实在不行,针穿一半,用铁摄子夹着针出来,省劲儿很多。鞋底完成后,鞋面就好做些。最后用针线把鞋面和鞋底缝在一起,再用小切刀将鞋底周边的毛边切去,这样,制作布鞋的工序就基本完成了。如果是做棉布鞋,那鞋面中间还要夹些棉花,整理抹平,上线。
奶奶做的布鞋舒适、暖和,美观、耐用,我们兄妹6人,穿着奶奶亲手做的布鞋走进学堂。上世纪70年代,我的两位哥哥参军入伍,报效国家,他们也是穿着奶奶亲手做的布鞋走进军营的。
奶奶离开我们已经有30多年了。记忆总是像梦一样,萦绕在半梦半醒的夜里,失眠的时候会想起奶奶的针线活,失眠依旧,泪水浸透了枕边。每当想起奶奶勤俭持家的品质,想起奶奶的针线活,就不能不引起我们对她老人家无尽的思念和深深的怀念。
(作者单位:湖南省绥宁县财政局)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点击排行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