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要迈过5道坎儿
3D打印要迈过5道坎儿
■ 牛巍
风靡一时的《碟中谍4》中,特工伊森利用3D打印技术在短时间内制造出一个和他相貌一模一样的面具的场景让众多影迷惊叹,似乎神话故事《神笔马良》中那支以画变实的神笔触手可及。
利用3D打印,消费者可以购买到绝对个性化的商品,数字制造时代的意义就是人们能够在大规模生产和个性化生产之间做出选择。但实际上消费者是否会对“个性化”商品买账?3D打印能否与其他数字化生产模式一起推动实现第三次工业革命?它将通往创客们新的致富之路,或者只不过是互联网与制造业结合过程中的一件副产品?
1
制造商“不感冒”
生产率低,成本高
尽管3D打印机成本已经降了下来,但单个商品的制造成本依然得不到解决。
使用3D打印机制造商品,一个跟一万个成本没区别。单独制造一件商品的成本,远高于大型生产企业制造一万件商品后均摊到每一件商品的成本。
消费者为什么不选择价格更低质量更有保证的那个?再者,3D打印前期需要大量投资,但是利润很差,也无法规模化,很难吸引资本力量大规模加入推动。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3D打印技术也不可能完全地取代传统的机械加工。
2
消费者不买账
个性化定制还是“传说”
3D打印制造需要建模,设计离生产太远,漫长的生产周期会撇掉一大群消费者。即便快速响应,相比同类产品高昂的成本和粗糙的精度又得撇掉一群消费者。重要的是,冲动的消费者有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尽管3D打印有利于个性化与定制化,但大规模需求若姗姗来迟,制造商就容易因为资金断裂而死去。
工业社会的特点是规模经济,但个性化生产走的是反规模经济的路子,也只有淘宝、天猫这样坐拥庞大用户和资源的大平台能玩得转。普通的中国制造很难跟得上脚步,跟得上的商业想象力也有限。甘心做小卖家的话或许有机会,可是谁甘心呢?
3
耗材决定未来
劳动密集型工艺或将先被取代
耗材的扩展,决定了3D打印机的能力边界。目前3D打印的耗材非常有限,现有市场上的耗材多为石膏、塑料、可粘结的粉末颗粒、光敏树脂、沙土等,制造精度、复杂性、强度和质感都达不到高要求,虽然在某些轻工业民用产品领域有些应用,但是离“打印”汽车、肾脏还差得很远。而且即便耗材研发成功,规模化生产、材料配比等都是问题。
不过,拥有全球两家3D打印机制造巨头的美国现在正在加紧对3D技术的研发。也有业内人士预计,到2020年之前,3D打印机可以从事小规模生产、制造过去的劳动密集型工艺品和商品。
4
决策者要“挠头”
专利制度成管理新难题
尽管3D打印所开创的未来充满无限想象,但要实现3D打印的广泛商业应用,一些既有的商业规则必须被及时调整和改变。
3D打印将挑战现有的专利制度。如果在家里打印一部智能手机,需要的数据范围涉及从芯片到电池的诸多公司。现有的专利制度将使得在打印东西时跟每家公司进行昂贵的专利谈判。其次是管理挑战。要是打印的头盔不合适,谁为此负责?是设计者?还是负责打印的?还是原材料供应商?要是人们买了3D打印机,在家打印枪支和毒品怎么办?这些问题都需要决策者们迅速想出办法,解决消费者和商家的合法权益。
5
投资者还在等待
“钱”途有忧
中国发明家协会曾在2012年组织过一批企业到北京计算中心参观3D打印机实战效果,然而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到场企业仅有一家对其感兴趣,目的竟然是想做山寨牌眼镜。
相比3D打印长达20年的工业化应用,用3D打印机创业乃至让消费者实现家用,3D打印目前还处于婴儿期。不成熟成为该领域的代名词,投资者对工业与创业之间的态度也形成强烈反差。一头是产业资本大举入驻,另一头是侧眼旁观、静观其变。
对于寻找“未来型”企业而言,创业者的热情还不足以撼动他们的投资标准。当创业变成“手工作坊”,创业意义何在?
责任编辑:
点击排行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我国政府采购领域第一份“中”字头的专业报纸——《中国政府采购报》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创刊!
《中国政府采购报》由中国财经报社主办,作为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服务政府采购改革,支持政府采购事业,推动政府采购发展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中国政府采购报》的重大使命。
《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前身是伴随我国政府采购事业一路同行12年的《中国财经报?政府采购周刊》。《中国政府采购报》以专业的水准、丰富的资讯、及时的报道、权威的影响,与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国政府采购发展事业的脉搏与动向。
《中国政府采购报》为国际流行对开大报,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个版,全年订价276元,每月定价23元,每季定价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可以破月、破季订阅。
欢迎订阅《中国政府采购报》!
订阅方式: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