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顾
2025年10月21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B7132cdabcfcd8573e6f28249970728e

集约化模式破解政务大模型落地难题


<< 中国政府采购报 >> ( 2025年10月21日 第5版 )

集约化模式破解政务大模型落地难题

■ 本报记者 张明柳

近日,《政务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部署应用指引》正式出炉,政务大模型的高效落地成为行业关注焦点。《中国政府采购报》记者走进浪潮人工智能模型工厂,通过实地参观,采访浪潮集团执行总裁、总工程师,浪潮云董事长肖雪,探讨政务大模型能否依托集约化工厂实现快速落地,如何将模型开发从“手工作坊”升级为“现代工业”,以全流程标准化、多维度集约化,破解政务场景下算力不足、成本偏高、效率偏低等落地难题。

记者在现场看到,浪潮人工智能模型工厂并非单一生产单元,而是一个以“九大单元”为核心架构的完整生产体系,涵盖数据车间、模型车间、评测中心、集成车间、客户服务中心等。目前,工厂已沉淀75道标准工序、180套专业工具,实现数据、算力、算法的全面布局。这种架构设计,恰好契合政务大模型“区域覆盖广、场景需求杂、安全要求高”的特点,为政务场景量身打造了落地路径。

从生产流程来看,政务大模型落地的每一步都可以依托集约化实现高效推进。数据车间通过筛选标注高质量政务数据,解决政务数据“散、乱、杂”的问题,为模型训练打下基础;模型车间基于预处理后的数据,以8道工序完成调优训练,精准匹配政务领域如12345热线应答、基层治理“一表通”等具体需求;评测中心再通过7道工序严格校验,确保模型符合政务服务的准确性、合规性要求;最终由集成车间完成设备、技术与场景的集成,将模型落地到政务终端、政务系统中,形成“数据—训练—评测—落地”的闭环。

集约化带来的成效,在政务场景中尤为显著。肖雪告诉记者,过去政务领域开发一个定制化模型,依赖人工编程,周期长达90人天;如今依托工厂的算力集约、算法集约与人力集约,模型开发周期压缩至20人天左右,成本降低50%以上,整体效率提升75%。更关键的是,标准化生产摆脱了对高端AI工程师的单一依赖,通过“工厂化作业”,即使是基础技术人员也能参与政务模型开发,缓解了政务领域AI人才短缺的困境。

针对政务场景“区域集中、安全敏感”的特性,浪潮人工智能模型工厂还创新了灵活的服务模式,兼顾集约化与安全性。对于省级、市级等区域级政务需求,采用集中训练模式,依托通用算力中心实现全省政务模型的统一开发、统一部署,比如山东省已计划以该工厂为核心,推进全省政务人工智能应用推广;对于数据安全要求极高、不便集中训练的政务场景,则通过“边缘+中心”训推分离、工厂租赁等模式,为政务部门提供专属资源池与独立通道,既保证数据不泄露,又能享受工厂的标准化生产能力。

客户服务中心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进一步保障了政务大模型的长期落地价值。肖雪介绍,政务场景的需求并非一成不变,比如12345热线会随政策调整新增咨询内容,基层治理场景会出现新的统计维度,此时客户经理会协调工厂对模型进行反复迭代。目前12345政务热线模型已完成6次优化,始终匹配最新政务服务需求,这种“持续服务”而非“一次性交付”的模式,解决了政务大模型“落地即过时”的问题。

肖雪表示,浪潮人工智能模型工厂的核心定位是政务大模型落地的“基础设施”,而非单一的模型供应商。目前工厂已服务全国220个城市的政务业务,未来还将在2025年底前建成智能体工厂与训练场,进一步完善政务人工智能产业链。通过这种集约化、标准化的工厂模式,政务大模型不再是“高不可攀的技术”,而是能快速适配区域治理、民生服务、政务办公等多场景的“实用工具”,真正实现从“技术研发”到“政务赋能”的快速转化。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本文来源:中国政府采购报第1478期第5版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订阅报刊 | 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