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异地评审瞭望台】
山东搭建远程异地评标“立交桥”
■ 李鹏飞
山东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以制度规范为保障、以场所建设为支撑、以区域合作为推手,构建远程异地评标长效合作机制,打造省市协同一体的“随机+多点+分散”新模式,推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实现区域联动与数字赋能双向融合的新局面。
一是畅通渠道,实现“随机抽取”。以山东省公共资源交易综合评标评审专家库抽取系统为依托,协助地市优化抽取模式,在传统主副场远程异地评标基础上,实现随机抽取N个评标专家,评标专家就近选择评标地点,产生N个评标副场,构建远程异地评标“1个主场+N个随机副场+N个专家随机异地评标”新机制。相较传统评标模式,新模式可节省评标专家交通、时间成本80%以上。
二是系统智联,实现“多点共享”。利用山东省远程异地评标协调系统和评标专家“云签”系统,与地市共享招标项目、专家抽取、获取名单等信息,自动完成信息的智能比对、确认和匹配,实现“人—机—室—项目”一体化精准联动。通过以“数据线上跑”代替“专家线下跑”,降低全过程制度性交易成本和服务成本,评标效率提升20%以上。
三是动态调配,实现“分散联动”。建立同一领域的专家资源动态调配机制,强化跨地域、跨层级、跨预算的资源整合,实现评标力量的多维度优化配置。部分项目的专家被随机分散到省市区三级运行服务机构,依托智能化评标系统,无障碍沟通、在线打分,实现项目监管跨域协办、组织实施跨地通办、项目评标跨级筹办,切实让智慧成果惠及各方交易主体。
全省公共资源交易领域以“三化四体”提升年行动为牵引,深化省市协同机制,推动系统优化升级。在省级统筹框架下,各地市立足区域特色积极创新实践,推出很多自选动作。例如:济南推行“五盲”模式,按照项目盲选、专家盲抽、场所盲定、工位盲排、见证盲派的模式实施“工位式”分散评审。通过“不见面委托+不见面开标+不见面评标+不见面监管”等交易模式的融合创新,实现了“1+1+1+1>4”的协同效应。青岛建设虚拟评标室,实现评标全过程“云上办”。开发建设“青e见”数字评标系统,将市域内公共资源交易场所的评标席位进行统筹管理,评标专家自主选座,就近、分散评标,系统全程留痕、可追溯。行政监督部门依托“青e见”数字评标系统在线获取评标动态,实现智慧监管。烟台实现“全随机评标”全覆盖,获评“省级大数据创新应用典型场景”、全省“数据要素竞赛优秀奖”。通过场地资源一体化平衡利用,实现专家和评标地点“全盲”“全随机”,增加了项目评标的不确定性因素,有效降低了专家被“围猎”的风险。推进市域内依法必须招标工程项目远程异地评标100%全覆盖,其中20%采用跨省,30%采用省内跨市,其余全部采用市域内“全随机评标”。淄博创新研发“e齐评”专家选座系统,并在“爱山东”APP上线,实现市域内“30分钟评标圈”。目前,淄博市工程建设项目和政府采购项目已全部实行市域内分散就近评标,专家自主选座就近评标,迟到现象明显下降。
通过搭建远程异地评标“立交桥”,中心不断畅通合作渠道,扩大区域合作,提升服务水平和联动能力,有效打通了评标环节“全随机”的“最后一公里”,为各方交易主体提供了公正、廉洁、规范、高效的交易环境,实现公共资源交易领域营商环境的持续升级。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