擘画安全可控的数字化未来
——2025中国数谷·西湖论剑大会综述
■ 本报记者 张明柳
在数字经济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数据要素×人工智能”正成为驱动科技与产业变革的核心引擎。近日,2025中国数谷·西湖论剑大会在杭州召开,政产学研用各界专家聚焦数据要素市场化与AI创新融合,展开深度研讨。从网络安全量化体系构建,到AI智能体重塑安全防御,再到数据要素化的挑战破局,一场关乎数字未来的思想盛宴,为行业发展指明方向。
数据安全流通共生
当前,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数据交易平台、数据要素市场等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正加速推进,但数据流动安全规则、数据流通安全技术、数据滥用风险等问题仍广泛存在。
中国计算机学会原理事长、CCF计算机博物馆馆长梅宏作《数据要素化面临的挑战》主题报告。他指出,数字化转型就是需构建以数据为中心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模式。当前我国数字化转型尚处起步阶段,数据资产法律属性尚未明确,资产地位未获确立,权属确权缺乏共识,流通交易规则缺位,利益分配机制亦不充分,同时还面临安全隐私等系列问题。在梅宏看来,数据是智能的基石,正如燃料之于火箭,这一轮AI革命的三要素——算法、数据、算力中,数据实为关键核心。
杭州市政府副秘书长、杭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局长徐青山在发言中指出,当“数据要素×”效应逐步显现,重构安全体系、推动安全能力、数据流通、治理机制的进化与跃迁已刻不容缓。“没有安全,流通就无从谈起;没有流通,数据就难以赋能千行百业。”数据安全与流通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数据要素价值释放的核心前提。
AI赋能主动智治
面对数据安全与流通的双重挑战,技术创新成为破局关键。
安恒信息董事长范渊发表了题为《AI×数据要素:拥抱智能体时代》的主题报告。他提出,数据要素化时代,数据流通规模与速率激增,静态安全防护已难以满足需求,构建贯穿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动态数据安全体系迫在眉睫。AI作为破题关键,能深度解读数据、精准理解业务、洞察行为意图,基于内容匹配企业业务,依据业务判断数据资产重要性,结合日志与历史行为分析运维人员意图,从海量操作中精准揪出异常。“我们既要看到人工智能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要正视其带来的前所未遇的风险和挑战。”范渊强调,当前,必须将大模型风险评估检测列为关键任务,让大模型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实现敢用、可用、好用的良性发展。
“制度+技术”双轮驱动样本
作为国家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的前沿阵地,杭州以“三数一链”创新框架(数据交易场所、数据流通网络、数据治理体系、区块链技术支撑)打造制度创新高地。杭州市副市长方毅在会上强调,杭州正聚焦海洋经济、金融、医疗等重点领域,打造行业级数据空间,推动公共数据与社会数据在安全可控前提下实现“可用不可见”,着力破解数据要素跨域流通的核心瓶颈。
徐青山在发言中进一步指出,作为国家数据基础设施试点的核心承载地,杭州依托“三数一链”框架构建全链条制度体系:出台全国设区市层面首部关于数据流通交易的地方性法规——《数据流通交易促进条例》,设立10亿元数据要素产业基金,配套数据要素合规委员会与改革沙盒机制,允许企业在金融、医疗等6大行业数据空间开展创新试点,实现数据“采集—加工—交易—应用”全流程规范化管理。他特别强调,杭州通过隐私计算、区块链存证等技术赋能,已实现行业数据空间的安全互联,确保数据流通“可用不可见、可控可追溯”,为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提供了“制度+技术”双轮驱动的杭州方案。
从试点经验到全国范式
此次大会成果丰硕,发布了海洋经济行业可信数据空间、“三数一链”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杭州试点任务阶段性成果。其中,海洋经济行业可信数据空间通过关键技术构建支持可信管控、资源交互、价值共创的数据流通利用技术体系,已开发创新应用场景40个以上,如核电冷源环境预警、北极航道航行保障、台风风暴潮智能预警等,预计服务超千家涉海企业及管理部门。
“三数一链”以“1个共创平台、2项测试规范、3大可信数据空间、6大工具平台服务、8大行业场景应用、120+数商企业接入”为核心框架,其中两项标准规范为跨行业数据流通奠定技术基石。
大会还共同发起了“数据要素×人工智能赋能高质量发展倡议”,在“深化制度创新、加快技术创新、推动组织创新、支持场景创新、重视生态创新”5个方面着力构建开放、融合、协同、安全的“数据要素×人工智能”发展新格局。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